摘要:众所周知,高校是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摇篮。然而,近年来由于受市场经济浪潮冲击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变革的影响,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正发生着某些异化。为了实现高校的长远发展及人才的健康成长,我们必须正视现实,重塑高校精神。本文将就高校人才培养的异化现象加以分析并探究其理性回归之路。
关键词:高校;人才培养;异化;回归
一、高校人才培养现实异化的现象
“异化”在哲学层面上指的是:主体发展到一定阶段,分裂出自身的对立面,变为外在的吞噬性力量,这种力量不断削弱和瓦解主体的本质,同时主体自身的意识也逐渐淡化、模糊,甚至丧失。那么,在此意义上通俗点来讲,高校人才培养异化是指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被利用被改造使其逐步背离传统,进而使其目的和功能、精神与理念发生种种变化,典型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繁荣背后的弄虚作假
一些高校过于追求荣誉,使得高校评估流于形式,甚至可以说成是一场“学校领导造假、评估专家走秀”的过场戏;高校“被就业”现象屡见不鲜,具体表现为:当今大学生就业形势如此之严峻,部分高校、甚至一些知名度并不高的大学,就业率却呈现出虚高状态;高校学术方面的造假现象频频被曝光,导致学术环境浮躁、学术失范。
2.过分强调行政权力
我们知道高校的核心任务是培养人才,而今它所关心的事多而杂,谈经费、人事、机构,却不谈教育本身。高校近乎一级政府,以行政思维办学,追求近期业绩,而忽视自身的内涵建设,就比如“三个一切”,“重过程、重体验、重探究,“以学生发展为本”等理念仅存于言语形态,而没有具体落实。
3.人才培养走“大跃进式”的路线
高校连年扩招使得其人才培养模式由精英式向大众式转变,我国目前高校招生数量甚至可以与牧童放羊相媲美了。也由于多年来高校的持续扩招和严峻的就业形势,很多学生选择在学校继续深造,推迟就业,一些社会在职人员也出于各种需要重返校园进行“回炉”深造,文凭与利益搭上关系后就异化为人们牟利的工具了,高校被讽刺为了“文凭加工厂”。
二、高校人才培养现实异化的原因分析
当前,之所以会形成高校人才培养的异化现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总体上来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主体高校本身、客体高校学习者及外部社会环境。
1.从人才培养的主体高校本身来看: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信仰迷失的现象。蔡元培曾说过:“消极意义的思想教育是指如何看待物质世界,积极意义的思想教育是要追求对人格的培养。”高校培养人才的物质财富隐藏在老百姓的口碑里,精神财富隐藏在子孙后代的幸福中。然而,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过分注重自身的实际效益,而忽略其中心任务“育人”,走向了异化。此外,高校考核等制度也有待完善。
2.从人才培养的客体高校学习者来看:学习者的受教育态度存在一定问题。我们知道,学习者在接受高等教育,实现自身自由、全面发展的同时,可以在通过高校各项考核的情况下,毕业时获得相应的文凭证书。而文凭正是学习者出身社会后谋求工作岗位的重要凭证,因此,他们可能会忽视在高校学习的过程,逢考只求及格,待在大学里混日子,为的就是毕业时取得文凭证书好找工作。殊不知,文凭固然重要,而各工作单位更看重的是个人的实际工作能力,从而造成了受教育者在接受高校培养中的异化。
3.从人才培养的外部社会环境来看:社会竞争机制存在一些问题。尽管素质教育的口号已喊了多年,但基础教育仍占主体地位,以“考”为法宝,以“分”为导向,以“率”为标准。这种考试竞争形式、内容及评价的标准化,迫使社会上人们纷纷以“考名牌大学,追求高学历,毕业后找一份体面工作,有房、有车、有存款,追求物质生活得到最大化的满足”为追求幸福的终极目标。这样急功近利的社会竞争理念同时影响着高校发展理念,推动了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走向异化。
三、高校人才培养现实异化的理性回归
中国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诟病百出,如何才能实现理性回归呢?其中的问题很复杂。鉴于此,本文将对照着上文呈现出的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异化现象,浅谈几点看法。
1.高校人才培养应回归“培养人才”的本源
高校评估流于形式;“被就业”现象屡见不鲜;学术方面的造假现象频频被曝光,这是形式主义的表现,不利于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反观中国高校,无论何种层次的高校都在“争先进位、跨越发展”,都在为“建设教学科研型大学”而努力奋斗,这种片面追求业绩的体制,已偏离了其“培养人才”的中心目标。因此,我们必须明确高校的首要职能要通过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来实现文化的传承、内化和创新,培养社会发展需要、富有创新精神的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
2.高校的行政权力应为学术权力服务
高校行使行政权力的目标之一是办好学,这并不意味着要淡化学术,行政权力应该服从于学术权利。因为思想与创造不能通过行政部门以命令的方式向下推行,只能由个别学者或专家以上交意见书的方式征求领导人许可,而向上渗透。因此,建立现代高校管理体制,要明确高校首先是一个学术场所,应取消或淡化大学的行政级别。此外,还要努力做到落实培养人才的理念。
3.社会上建立合理的用人制度
对于高校人才培养走“大跃进式”的路线,应该探索扭转社会文凭崇拜风气的方法,建立“唯才是举”的用人制度,使社会上讲文凭而不唯文凭,做到选拔任用人才不拘一格、惟才是举,将个人能力和业绩作为考核人才的主要标准,这样,才能从源头上铲除“文凭热”产生的土壤。清代诗人龚自珍曾呼唤:“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当社会对人才评价不再主要以文凭为核心标准时,才能改变人们片面追求文凭之风,最终实现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濯.试论马克思著作中的“异化”概念[J].甘肃社会科学,1985.(2).
[2]杜玉波.坚持立德树人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N].中国教育报,2013-11-25.
[3]张楚廷.教育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79.
白小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