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思维照亮课堂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学习方式,汶川地震,美食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1-03 14:06
摘要:品生中处处有生活,生活中也处处有品生。让“生活化”的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并激发学生参与到生活中去,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会学生热爱生活、创造生活,从而真正把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落到实处,让生活思维照亮课堂。
关键词:生活化;生活思维;探究
《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品生课应该生活化。也就是说儿童品德的形成应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对生活的认识、对生活的感悟。在教学实际中一定要努力走进生活,贴近学生,创设开放、互动、活泼的教育情境,营造自由、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从教材当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做人、做事,使他们在教材中享受成长的快乐,在学后还能将升华后的行为回归到生活中去。教师也应与学生共同进入生活情景,去感受、去品味。使学生有一个学习、吸纳、提升的过程,丰富拓展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最终回归生活。所以,让生活中的思维一起走进我们的课堂,照亮我们的课堂吧!
我眼中的品德与生活课,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来,又回归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当中去的,既让生活思维走进我们的课堂。本着这样一个理念,才能更好地落实课程标准。新课程要求关注每一位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体现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因此,我们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创设情景,利用生活事件、运用生活问题等,去引导孩子听一听各种问题,引导他们去思考,让他们有自己的见解,有自己的看法,在生活体验中得到感悟,在感悟中进一步“学会生活”。
一、在互助合作中探究生活
小学品生《课程标准》中强调“品生课是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重要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而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相互启发,共同进步,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高个体素质,形成一种生动活泼、和谐相处、人人参与、主动积极学习的活动形式。虽然,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重要的学习方式,在小学低年级品生教学的实践中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只有形式上的活动,没有实质的合作与探究:小组讨论时,有的小组两三个人同时抢着说,谁都不听谁的,结果讨论的问题没有解决,有的小组互相依赖,没有发言人,有的小组成员借此机会闲聊。这样的合作学习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也无法实现在互助合作中的自主探究。
为了把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在课堂中有效运用,在教授鲁美出版社第三册第五单元的第17课《它们怎样过冬》前,在尊重学生自己意愿的前提下,适当调整座位,考虑学生性别、性格、能力等方面,将学生分成若干组,便于他们随时讨论。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分小组进行合作探究、交流,达到心灵的碰撞、情感的升华,从而提高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不能忽视知识点的及时生成和知识网络的构建,以便使学习更加有效。讨论之后,推举出发言人。学生之间互助合作,彼此交流,相互学习,知识内化生成。在小组讨论中,每个同学都要发表意见、参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在互助合作中学会自主探究。
二、在情境创设中寻找思路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与学的转变。遵循以人为本、回归生活、注重发展的教育理念,针对情境化、生活化、活动化的教材特点,在专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深入研究、实践了情境教学法,尝试以情境激发学生情感体验,启发学生思考,创设学生学习思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通过平日的专题研究,我们总结出品德与生活课经常采用的教学情境主要有两大类:
一是从教师角度看。教师可以借助一定的外界条件如展示图片、出示数据、列举事例、提出问题等手段创设情境;在教授山东美术出版社《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4课《让我们共同面对》这课时,我借助图片导课,引出我国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四川汶川大地震,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汶川地震的资料,我随机提取学生资料中重点的数据引导学生通过数据了解地震给人类造成的巨大损伤。在明确了研究主题的基础上,紧接着让学生说说“我国还有哪些地方发生过地震并借助数据介绍一下当时地震的情况?”虽然数字能直接说明地震的破坏力巨大,但详细的言语描述更能激起共鸣。于是教师对地震加以解说。
解说词:山川抖动,大地战栗,霎那间的震撼撕碎了绿色的家园,千万幢楼房化为灰烬,无数条鲜活的生命瞬间撒手人寰。年幼的孩子失去了父母,千万个妈妈丢失了自己的心肝宝贝,白发苍苍的老人没有了儿女。原本喧闹的校园此时已变得悄无声息,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瞬间支离破碎,地震太残酷了。
通过解说词让学生感受到地震带给人们的伤痛,认识自然灾害是不可抗拒的,很有效的创设了学生的学习情境。在平日的授课中,教师还可以利用自身的才艺特长,如:为学生表演朗诵、现场书写书法、绘画、甚至引用自身的经历等手段创设情境。
二是从学生角度看。学生可以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例,在课堂上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展演,还可以由教师提供文本再通过学生加工整理成情景剧的形式表演出来等。随着专题研究的深入开展,我还认识到,无论哪种类型的情境创设,都要注重适切性和实效性,以生活化的内容、形象性的展示、问题性的引导、情感性的体验,促进教与学的有效实施。
三、在教学生活中激发兴趣
教师要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各种积极因素,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生活性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显著特点之一,课堂教学生活化即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下,将小学生品德性、社会性养成融入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实际之中,在教师的组织、协助及学生间协作、互助下,学生在生活实践活动过程中充分体验,在体验中逐步丰富生活的知识经验,培养起积极对待生活的态度,提高适应创造生活的能力,形成规范健康享用生活的行为,为使他们将来人人成为合格公民打下坚实基础的实践活动和方式。
在教授山东美术出版社《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缤纷的世界》的第四课《丰富多彩谈饮食》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亲身品一品、尝一尝、听一听、说一说、议一议等形式参与学习活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引导他们体验中国饮食的丰富多彩。运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引导他们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行比较、归纳、总结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在教授本课第二环节“分享美食漫谈小吃”时,先后从青岛十大小吃、各地小吃两个方面去探究。这也是本课的两个最为重要的关键处。
在教学“研究青岛小吃”课时,孩子们分组品尝老师带来几种青岛的美食,(拌凉粉、青岛锅贴、王姐烤肉、流亭猪蹄),用自己的话介绍这些品尝过的小吃的情况,这样的设计与让学生单纯的交流搜集的资料,更受学生的喜欢。接下来依据孩子们的生活经验猜猜“青岛十大小吃”中的小吃还有哪几种,并逐一介绍自己知道的。老师为学生补充有价值的情况,如海菜凉粉(补充青岛海菜凉粉与其他各地凉粉不同之处);流亭酱猪蹄(补充它历史久远,已是第五代传人);万和春排骨米饭(讲一讲它由来的故事)。当完成介绍后,引导学生综合来分析这些小吃究竟是因何有名,通过这一系列的体验、探究、解决问题等设计,有利于学生自主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培养,并且也从生活中找到了学习的兴趣,做到了教学内容生活化。
在教学“了解各地名吃”这个关键处时,教师创新了活动形式,在分组研究之前,巧设悬念“中国的小吃和菜品有多少?”通过听郭德纲的《报菜名》,再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相声贯口技巧的精彩,体会到中国饮食的丰富多彩,接下来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为盘子的5-6中名吃的名片填写信息。最后分组分汇报学习成果。首先让逐一介绍自己小组盘子里的小吃和菜三个方面的信息;然后说说盘子里的几样小吃和菜的产地和口味相同之处,请学生将他们认为最有代表性的1-2个小吃和菜品的名片贴到中国地图相应的地区。为了更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教师课前准备的关于涮羊肉由来故事和天津名吃——狗不理包子由来故事的动画片发挥了事半功倍的作用,巧妙地揭示了各地饮食背后的文化内涵。
四、让生活思维照亮课堂
品德与生活课,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出发,又回归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当中去的,既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本着这样一个理念,才能更好地落实课程标准与教学。比如:二年级品德与生活有一节课叫《我的成长》,在教学中如何把学生长大的事情如何告诉他们时,可以采用生活实际的照片、自己的穿着等方面进行老套的讲授式教学法,不是用语言来告诉他们长大的情景;而是可以让他们去寻找自己以前的衣物、玩具等来体现自己在不断成长,既做到了实践又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其实品德与生活课,是教授这门课程老师的一块很好的发挥阵地,不仅是创新的教学模式,还是务实的教育效果,更是回归生活的真实体现。在品德与生活的继续改革中,我们也要跟紧脚步,去感受学生的生活,回归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的生活。生活就是教材,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要尊重儿童们的天性,要尊重他们的自然生活,不要给予他们更多的束缚。儿童是一道风景,老师是陪衬。所以说,在品德与生活课程实施过程当中,必须去挖掘生活的意义、生活的价值。
总之,品生中处处有生活,生活中也处处有品生。让生活的阳光照亮品生课堂,让“生活化”的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不仅可以克服传统品生教学,而且能优化了教学过程,使品生教学与生活贯通,与课外生活互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会学生热爱生活、创造生活,从而真正把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落到实处,让生活思维照亮课堂。
王筱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