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1例社交恐惧心理咨询的案例报告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心理咨询,社交恐惧,大学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1-02 17:33
摘要:本文在对1例社交恐惧来访者的心理咨询过程中,运用合理情绪疗法,使来访者对自身错误的观念有所认识和改变,同时辅用系统脱敏法逐步减轻来访者与人接触的紧张情绪,达到良好的咨询效果。
关键词:社交恐惧;心理咨询
一、一般资料
冯某,女,19岁,汉族,某校大一学生。体态正常,自幼身体健康,无重大躯体疾病史。父母为农民,家庭经济状况一般,家中还有一弟,在另外一个城市上大学,家族无精神病史。5岁时父母外出打工,与爷爷奶奶弟弟同住,自幼懂事听话,对弟弟照顾有加,性格腼腆,少言,不喜人多,习惯一个人呆着干喜欢的事。父母进城打工多年,深知知识对个人发展的重要,对姐弟俩学业要求较高,并尽力支持,希望二人长大后能出人头地。上学期间,学习成绩较好但少与同学来往。通过父母的努力,家庭经济条件有所好转,今年与弟弟同时上考上学费较高的独立学院,大部分收入用于支付姐弟俩的学费。
三个月前,来大学报到,在第一次班会中老师要求做自我介绍,其普通话带有浓重的南方口音,引得同学哄堂大笑。回宿舍后,发现几个同学仍在学其说话并哈哈大笑觉得很气愤。后觉得走到哪别人都注视自己,有时看到别人聊天总想是在议论自己,见人就紧张、两眼发直,说不出话来,脸红。目前惧怕出入任何公共场合和社交场合,害怕上课,尤其听到老师要提问,就脸红心跳,频繁上厕所拉肚子,因此常旷课。
二、主诉与个人陈述
1.主诉
目前最大苦恼是害怕交往,在任何人面前说话都不自然,别人主动与我说话我也感到不自在,一到公共场合就脸红,紧张、两眼发直,觉得很多人都在注视自己,弄得表情很尴尬,越克制越紧张。现在同学们对我较冷淡,自己内心感到孤独、空虚,情绪时好时坏,不想上课,有退学想法,又觉得太对不起父母。
2.个人陈述
自幼不太会与人打交道,进入高中以后,课业负担很重,很少与同学来往。觉得班会那天实在是太丢人了,想起来就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宿舍里的同学家里都很有钱,穿名牌衣服,用名牌化妆品,我觉得跟他们没有什么共同语言,到现在我也没有可以说得上话的人。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来访者衣着朴素古板,表情很不自然,一进入咨询室脸颊便通红,坐在沙发前面1/3的部分,双腿并拢,双手合十放在双腿中间,情绪较低沉,沉默较多,说话有礼貌,始终不敢与咨询师有目光接触。据辅导员反映来访者十分内向,与同学很少说话,很少参加集体活动,最近无故旷课较多。
四、评估与诊断
1.诊断:将来访者的问题诊断为社交恐惧症。
2.诊断依据
来访者目前反应强烈,持续时间小于3个月,社会功能一定程度受损,不适行为有所泛化、有回避行为,根据许又新对神经症的评分标准,其严重程度、有无泛化及病程上得分为7分,可诊断为神经症。其主要表现为害怕社交场合和人际交往,有恐惧、自卑、紧张、焦虑情绪,避免与他人接触,出现回避行为。故诊断为社交恐惧症。
3.鉴别诊断
来访者自知力完整,求助动机强烈,配合度较高,无逻辑思维的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故排除精神病。另根据CCMD-2的标准,该来访者虽表现出焦虑和抑郁的症状,但与社交恐惧相比,数伴发症状。
五、咨询方法与设置
1.主要方法和适用原理:合理情绪疗法、系统脱敏疗法。
来访者因家庭环境影响,自幼养成孤僻、内向、胆怯的性格,严重的自卑心理形成对人际交往的错误认知。经历负性事件后害怕与人交往,造成强烈的内心矛盾冲突。由于来访者所处新的特殊环境,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从而导致社交恐惧的产生。这种不良行为模式是在家庭环境、成长经历和个性特点的基础上形成。无论是情绪的变化,还是行为的异常,都存在个体认知偏差和不合理因素。而回避行为的不断重复和强化,反过来又加剧认知和个性的偏离。故采用合理情绪疗法使来访者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再通过行为疗法中系统脱敏训练,减轻交往的焦虑,形成正常的交往,达到了消除社交恐惧的咨询目标。
2.咨询设置:每周一次,每次50分钟,校心理咨询室,免费。
六、咨询过程
1.确定咨询目标
根据以上评估、诊断和方法原理,与来访者协商,确定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为:(1)缓解焦虑、恐惧,减少回避行为;(2)正常上课;(3)能与同学正常交往。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为完善来访者个性,树立自信心,增强其人际适应能力。
2.基本情况了解并处理阻抗
初次咨询填写登记表后来访者低头陷入了沉默,咨询师询问他目前交往状况时,来访者淡淡回答“这是个人性格的问题”,属阻抗表现。咨询师采取“以退为进”的方式,说明“咨询是保密的,在这里不愿意谈及的话题可以不提,不过既然你预约来到这里一定抱有一些期待,希望能对你有些帮助的,对吧?”来访者说“我的性格内向,不太会和别人交往”。咨询师请来访者进行了简单描述,并向来访者说明性格内外向没有绝对好坏之分,而是各有所长,关键是自己怎么去做……“你今天能够鼓起勇气来到这里就说明你勇敢的迈出了一大步,相信通过我们共同努力一定可以改善目前的状况。希望下周还能见到你”。
初次咨询主要对其基本情况进行了解,为建立良好咨询关系打好基础,并激励其治疗的信心。
3.原因分析
与来访者共同进行原因分析:(1)个人性格特征;(2)特殊环境的因素,独立学院中同学家庭经济条件好,与他们相比,自己家庭条件的较差,导致强烈的自卑情绪;(3)青春期后强烈要求被认可和被接纳的心理需求导致的更强烈的内心冲突;(4)对周围人不正确的认知导致自我封闭;(5)普通话不好而引起大家哄笑的负性事件加剧羞耻、胆怯和自卑心理,进一步泛化导致社交恐惧。通过分析,让其了解自己异常行为背后的原因并制定咨询目标。
作业:对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继续思考。
4.改变不合理认知,正确认识自我与他人
与来访者讨论自己、周围同学及环境的问题。首先,与来访者共同写出其优点,帮其克服自卑;说明人际交往是正常的心理需求,接纳自身与人交往的心理需求,消除心理冲突;接纳自己在人际交往方面的不足,应该努力加强。其次,对“周围同学是否都在嘲笑我”进行讨论,改变其对的他人消极认知。对“独立学院环境”讨论,这里虽然是有钱的同学较多,但不等于他们是恶意的。再次,改变其“家庭条件有差异就没有共同语言”的错误认知。对建立人际交往关系的其他途径讨论,如:共同兴趣爱好、共同地域等相似原则。
作业:观察别人和写观察日记看是否别人都在关注自己并嘲笑自己,旨在改变来访者对他人不正确的认知。
5.与来访者共同制定焦虑等级
作业反馈:来访者发现别人各做各的事,各忙各的,并不在意自己的行为,这些观察结果使她改变了过去一些不正确的观念。
6.进行松弛训练,并进行系统脱敏治疗
帮来访者按焦虑等级依次进行想像脱敏,体察自己的情绪反应和生理反应,学会如何放松。作业:每天按照焦虑等级依次做想像放松训练。
7.心理巩固阶段
咨询师对于行为进步给予肯定和鼓励,对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及负性事件再次讨论,提高其挫折承受力,树立正确的挫折观,敢于面对自己的不足。
作业:做调查,问问周围人对自己的真实感觉,了解她们对自己在与人交往中的反应有何感觉。
8.反馈目前状况并结束咨询
最后一次咨询为考试前,来访者对自己的改变进行了描述,可以正常上课和同学交往了,咨询师认为已基本达到咨询的目标,提出:“很高兴看到你的变化,现在你已经做的很好了,马上要考试了,我们可以尝试暂时结束咨询。希望你能专心备考,今后需要我的帮助时,欢迎再来。”
七、咨询效果评估
来访者自述我不再像以前那样害怕与人交往了,基本上能参加班里的活动,感觉有的同学喜欢我了,很开心,学习效率也提高了。两个月后进行跟踪评估,辅导员老师及同学反映,来访者在为人处事上有进步,变得合群了,在第二学期班委会改选中主动报名参加竞选。
此案例来访者配合度高,咨询关系的建立的比较好,咨询过程相对完整,达到了较好的咨询效果。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二级)教程.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8
[2]林崇德.咨询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2
[3]李百珍.青少年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6
高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