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小学数学,学习效率,教学质量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1-03 11:41
摘要:小学生的思维普遍不够成熟,所以一般情况下,小学生们的自觉性相对较低。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如果不能相应地让他们树立起规则意识,那么教学是难以有效进行的。然而无论哪个阶段的数学知识相对于其他学科的知识来说都是比较灵活的,因此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一般都难以做到循规蹈矩。如果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有效地将学生的规则意识树立起来,不仅对学生的学习起到阻碍作用,同时也会对教师的教学质量产生不良影响。本文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进行分析,并为此简要论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规则意识;培养
引言
所谓的规则意识就是人们发自内心将相关的规则当做是自己行动准则的这种意识。比如说学生在学校要遵守校规,成人在社会中要遵守社会公德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做游戏就得要对游戏规则加以遵守。规则意识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必须要树立的,对于小学生也不例外,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有效地将学生的规则意识树立起来,在规则的约束下,不仅有利于维持教学秩序,还能够促使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一、要求小学生参与到制定规则的过程当中
如果学生能够参与到规则制定的过程当中,那么,他们就能够做到对所制定的规则有所了解,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明白制定规则的意义,此外最重要的一点是,能够让他们有一种自觉遵守规则的愿望[1]。小学数学教师让学生参与规则的制定过程可以让学生了解到违反的规则需要相应地承受怎样的惩罚。
比如在讲述“鸡兔同笼”这一章节的时候,很多教师都仅限于照本宣科,只是运用书上那种比较容易懂的方法,而不教授学生解方程这种方法。很多教师反映,运用方程来解决这种问题,学生一般不能轻易听懂,于是就只要求学生掌握书上的方法即可。笔者在讲述这一章节的时候,为了让学生今后在学习解方程这一知识不感觉到那么吃力,于是就在讲述这一章内容的时候添加了未知数x这一内容进去,开始的时候学生也认为这种方法太难、太绕,都不愿意运用这种方法去解决相关的应用题。
经过反思,笔者觉得还是得给学生制定相应的规则,规则内容是今后凡是遇到这种鸡兔同笼的的应用题必须用方程的方式来解决,并要求学生树立起遵守规则的意识,违反规则就要受到相应的惩罚,惩罚内容征求学生的意见,这样学生就在参与的过程中更加清楚地了解了违反规则的后果,果然,培养了学生这种规则意识之后,学生很快就不再只用教材中所提到的一种方法解决这种题目,他们在做这种题目的时候一般都可以运用两种方法来解决。
二、课堂指令“手势化”
和其他学科有所不同,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除了要对简短明了的课堂用语之外,还需要学会一套比较简单的数学指令,主要是为了让课堂的节奏变得更加紧凑,增加联系的频率,促使课堂的容量增大。并且指令如果具有“明确性”和“习惯性”的话,那么就可以让学生明白教师做出的要求以及意图,这样一来,学生就不需要在很多种规则提示下才可以将学习任务完成[2]。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要尽可能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让他们能够将自我管理意识有效地树立起来,并具备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的能力。此外,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要将学生的创造性、积极性以及主动性都充分调动起来,充分尊重他们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是学生能够将外部规则有效的内化成一种内在自觉之后,在将其外化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当课堂中形成了一种规则意识十分浓厚的氛围时,学生个体自然而然就会自觉接受群体规则的制约和约束,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会按照群体规则来对自己做出严格的要求,他们一定会将原先的一些不良习惯改正,最终形成一种新的并且是正确的规则意识。
三、教学环节“程序化”
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可以有效减少因与学生联系和沟通不及时而形成的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并且为了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就需要让学生对数学教学前后的整个教学过程进行熟悉,比如,要让了解每节课在上课之前都需要对上一堂课进行复习的这么一个规则,要让学生知道复习的方式以及所运用的方法等,如果能够将这种类型的规则提出来,那么学生就能够轻易地明白教师在教学中将会做什么,以及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因为规则有了明确的要求,学生不仅会做到主动配合,并且还能够有条不紊的将这些事情做出来。除此之外,数学教师还需要要求学生运用已经学习过的一些知识、方法以及经验来进行主动探究,最终形成一种“课前自习——课中专心——复习及时——及时纠正错误”的良好学习流程[3],运用这种“程序化”的教学方式,学生因为已经对大概的规则有所了解,就会更加自觉主动的学习,这样一来就能够促使学习效率得到提高。
四、教学要求“规范化”
课堂教学的规范性对于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来说是必要前提。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要求学生模仿教师的解题方法,在听懂教师讲述的内容之后还要做简单叙述。之所以要这样做,主要是为了在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的过程中能够做到心中有数。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对学生的作业完成、举手发言、听课纪律以及复习等情况制定相应的规则,以此来促使学生能够提高操作能力和养成良好的习惯。如果学生违背了制定的规则或者是没有按照相关的要求将任务完成,那么教师除了要及时进行纠错,同时还要进行导行,让他们能够充分地入认识到自我,形成自我规范的意识,最终完善自己。
结语
小学生群体的思想还不成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都难以做到主动自觉,所以必须要制定相应的规则,正所谓的无规矩不成方圆,如果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树立相应的规则来约束他们,那么,就极易导致他们难以积极主动的展开学习活动,甚至有可能对他们的未来产生不良影响,为了促使他们能够成为国家未来的栋梁,帮助他们树立课堂规则意识是十分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张学涛.数学课堂应积极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03),112--113.
[2]田勇智,张小红.学生规则意识培养策略探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1(S1),1212--1215.
[3]王宇佳.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J].中学时代.2014(20),339--341.
邓承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