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摘要:《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就是承认个体存在差异,要关注每个学生个体,尊重个体的差异。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探索

  但目前的现状是优生吃不饱,中等生吃不好,差生吃不了的现象。在现行班级授课制的条件下,我们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将学生按学业水平及学习能力从高到低分为A、B、C三个层次,实行“分层教学”,以适应学生日益扩大的个体差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一、备课分层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前提与基础

  把教学目标分解成有梯度的连贯的几个分目标,力求准确地把握各类学生的认知“最近发展区”。比如教学“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我先提出了全体学生必须达到的共同教学目标——会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了不同层次的目标:A层学生要掌握并能够熟练地推导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B层学生要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C层学生要了解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这样可以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了学习的动力,有利于A层学生的提高和C层学生的进步。

  二、课堂教学分层是实施分层教学的重点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交流活动,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要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在上课时,我以B层学生为基准,同时兼顾A、C两层,教学中始终遵守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上升的规律,结合班级的具体情况,使层次落差适度。

  1.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与空间,有利于分层指导

  教师是主导,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地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畅所欲言,把自己的想法都说出来。比如,在一次练习中,有这样的一道题:已知点A(-3,a)、B(-1,b)、C(2,c)都在一次函数y=2x-3的图像上,试判断a,b,c的大小。我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平行呈现他们不同的办法。C层学生的方法是:分别把x=-3,-1,2代入一次函数y=2x-3的解析式中,求出a=-9,b=-5,c=1,再进行比较大小得到a0,y随着x的增大而增大,而-3<-1<2,所以a

  2.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使分层更加有效

  教师的课堂提问应具有层次性,注意把握提问的技巧与方法。通常对于复习性、记忆性的概念问题尽量让C层学生回答,较容易的、理解性的问题C层学生能够回答的也尽量让他们回答;讲授的知识有一定难度时提问B层学生,利用他们在知识上的不完善把问题展开,进行研究;在突破难点或概括知识时,解决一些逻辑性和综合性强的问题,发挥A层学生的作用,启发全体学生深刻理解,达到共同发展。为了让中下生更好突破难点,教师可以将难点知识分成若干个有梯度的问题,让他们“跳一跳也能摘到桃子”。例如,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判断函数的三种方法的优点与局限性,对题目“已知点A(-3,a)、B(-1,b)、C(2,c)都在一次函数y=2x-3的图像上,试判断a,b,c的大小”进行适当的变式:把一次函数y=2x-3变为一般的一次函数y=kx+b(k>0),或变为反比例函数,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发展。

  3.练习的分层,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课堂练习的设计也要有层次性。对于C层的学生,设计基本练习题,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寻下做一些与课堂例题相近的题目,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促使知识的内化,以落实基本层次的教学目标。对于B层的学生,设计发展性练习,通过练习一些稍有变化的、比教学内容稍有发展的题目,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对于A层的学生,设计综合性练习,检查学生对新知识掌握的程度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设计分层的练习,充分考虑了各层次学生的差异,使练习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可以大幅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三、作业分层是实施分层教学的有效途径

  作业与练习一样,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A层是基础题(与课堂练习或难度与教材中章节复习题A类相当);B层以基础题为主,同时配有少量略有提高的题目(与课后复习题B类相当);C层是基础题和有一定灵活性、综合性的题目(与课后复习题C类和创新开放探究提高题相当)。作业一般分为必做题与选做题。必做题以基础题为主,难度控制在A层与B层作业之间,面向B层学生,C层学生经过努力也能完成。选做题主要是提高题,难度较大或有一定综合性的题目为主,以难度控制在C层。教师通过学生的作业发现他们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反馈,及时纠正,以助学生提高。

  四、测试、评价分层,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进行选题,实行分层测试。每份试卷都有基础题、提高题、深化题,它们的比例一般控制在7:2:l,这能让试卷具有可信度,让学生特别是中下生考出信心。测试之后,要给学生适当的评价。我认为分层次教学的目的不是让所有学生的学习成绩都达到同一水平,而是让所有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尽可能得到较大的提高。只要每个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得到了充分发挥,也就达到了分层次教学的目的。

  总之,实施分层次教学后,学生的学习目标更明确,自觉性更强了,学习的兴趣更浓了,这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缩小了学生间的差距,提高了数学教学质量。分层次教学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的困难与困惑,有待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继续探讨与深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冯跃峰:《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层次设计》,载《中学数学》1997年第2期。

  [3]张新民:《初中数学“多层次教学法”课堂教改实验报告》,载《中学数学教与学》2007年第1期。

  唐国为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