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心脏,好奇心,儿童心理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1-02 17:51
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因此,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一、借助提示课题,让学生提出问题
在新知识的导入阶段,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借助提示课题,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是学生处于一种主动、活跃的能动状态,进而唤醒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如教学人教版五年制第六册《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时,在导入新课揭示课题之后,老师提出:“看到这个课题,你们想知道哪些问题?”学生联系前一节课教的《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提出了以下问题:(1)我想知道减法各部分间有哪些关系?(2)我想知道学了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有什么用?又如;教学《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揭示课题后,让学生提出自己想知道哪些问题?学生联系复习的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提出:(1)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应该如何计算?(2)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法则与乘数是两位数的法则是否相同?(3)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应该注意什么?借助揭示课题,让学生提出问题,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二、利用知识的“生长点”,让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要精心设计能引起每个学生思索的问题,在实现从旧知到新知的迁移过程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如:教学《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中的求X-48-35中的未知数X时,可问学生要解决这道题目,应该思考哪些问题?让学生联想前一节课解答求X+15=40中的未知数X时,思考哪些问题,然后自己提出问题:(1)X在等式中表示什么数?(2)根据什么关系式来解答?(3)书写格式应注意什么?(4)怎样进行验算?又如,教学第七册的《小数和复名数》中的0.35米=()厘米时,老师问:要解决这道题目,应思考哪些问题?学生根据前一节课学的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名数的方法,提出问题:(1)思考米数改写成厘米数,是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名数,还是高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名数?(2)思考是乘进率还是除以进率?(3)思考两个单位之间的单位是什么?(4)思考小数点向哪边移动,移动几位?学生提出问题后,要展开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算理,懂算法,把知识在运用过程中内化为技能。
三、抓住质疑环节,让学生提出问题
授新课后,一般应安排学生质疑问难。教师要抓住这一环节,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发问,并逐步让学生学会善于发问,懂得怎样发现和提出富有思考性的问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能在课堂上解决,课堂上解决,课堂上不能解决的留给学生课后思考,或者告诉学生以后将会学到。如:教学《圆的面积》时,利用切拼法转化成长方形,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后,有的学生提出:“可以转化成其它图形来推导圆面积计算公式吗?”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肯定告诉大家,还可以转化成其它图形,如三角形,梯形,同学们课后可以去思考、探究。如果老师注意做好质疑的引导工作,启发学生提出与教材重难点密切相关的问题,那么学生提出问题的质量就比较高。
四、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提出问题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有思维。而好奇心是创造的起点,老师要充分利用儿童心理特点,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我曾结合学校搞秋游活动这件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我问学生:“在秋游活动中,你们能想到哪些数学问题?”学生联系实际思考,提出如下问题:(1)学校带几个班,每个班多少人?全校参加秋游活动共有多少人?(2)去的路程有多远?同学们共走了多长的时间?每分钟走了多少米?(3)一张成人门票是几元,一张儿童票是几元,本班共去了几个老师和几个学生,一共要付多少钱?同学们面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十分感兴趣,探究欲望很强,一是问题来自学生,学生做自己出的题,有亲切感;二是问题来自生活,有生活情趣,且有实际意义。
培养学会意义。培养学生会提问题的能力,是促进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争论的精神,使他们养成勤学好问的良好的习惯。
郭忠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