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交往行为理论对高校少数民族师生交往关系异化的解析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大学,实践经验,少数民族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1-02 16:16
——以石河子大学某民考汉班为例
摘要:少数民族“民考汉”学生,不同文化不同民族性格,其师生交往关系也存在差异,是非民族院校师生交往中需要特别关注的一个群体。基于石河子大学某“民考汉”班学生的课程教学的实践经验,结合哈贝马斯交往理论,对非民族院校“民考汉”学生与教师关系异化的现实状况做出分析,并提出改革建议。
关键词:非民族院校;民考民学生;大学物理教学
德国社会学家哈贝马斯在其交往行为理论中提出的交往主体双方、通过语言去实现的、具有主体间性的、符合一定社会规范的、在对话中完成的、能在交往者之间达成协调一致与相互理解的理性化行为称为“交往行为”,被认为是具有最合理性的行为[1]。高校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师生之间的交往行为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行为,符合特定情境下的社会规范,是教育存在的基础。但这种交往关系随着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已经逐渐变质。结合哈贝马斯“异化”理论:由于后工业社会中国家干预经济以及工具理性为主旨的官僚制化的出现,影响并控制了人们之间的交往,使人们之间无法共同理解、共享文化。交往行为理论认为,这种在社会文化互动或沟通中所产生的异化现象,被称为“被异化的交往”或“伪交往”[2]。高校师生交往关系受到权力、物质、利益等因素的影响已由师生间自由自觉的、具有内在理性的本真行为蜕变为异己、被迫、利诱的被动行为,改变了师生间平等、自由、民主、全面发展的交往宗旨,使师生交往走向异化。非民族院校的“民考汉”学生是为非民族院校师生交往中需要特别关注的一个群体,不同文化、不同民族性格,使基于文化碰撞、交流基础上的师生关系也存在差异。本文结合石河子大学某“民考汉”班学生的课程教学的实践经验,对非民族院校“民考汉”学生与教师交往关系现实状况做出分析,并提出改革建议。
一、当前高校少数民族师生关系异化的表现
受传统师生观念、高等学校扩招以及高校教师评价标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教育实际中出现了师生交往的“异化”现象,如师生交往行为单一化、师生交往扭曲化等亟须解决的问题。在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师生交往中亦出现此种情况,并在不同文化对流和融合的基础上其交往关系更加复杂,以石河子大学某“民考汉”班少数民族学生为例,分析其师生交往关系异化的种种表现。
1.师生交往关系客体化
当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并没有成为平等、自由、民主的对话和交往的主体,属于被控制的对象,教学行为由教师主导,师生间“主体-主体”关系降格为“主体-客体”关系,师生交往关系走向异化。石河子大学某“民考汉”班学生共有29人,全部为少数民族,女生18人,男生11人,主要为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柯尔克孜族占17%和10%,通过调查笔者了解到该班学生初高中教学语言均为汉语,入学时汉语水平均在MHK(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测试)三级甲左右,教学中师生语言交流畅通,但教师问学生答是教学过程的主要行为,学生缺乏主动性,教学中教师占有主要的话语权,学生常默不作声,主动向教师提出疑问或异议的学生很少,其学习缺乏积极性和反思性,成为被动接受的机械化过程;同时教师在教学中缺乏学生的回应和感受,使教学交往过程只有单向维度,这与现代教育理念所提倡的教学交往主体间性理念所违背。
2.师生交往关系扭曲化
哈贝马斯认为交往行为的目的是“从相互理解的角度看,交往行为是用来传播和更新文化知识的;从社会化角度看,交往是为了造成交往主体的独有特征和本质;从协调行动的角度看,交往是为了社会整体化和创造社会共享的生活世界”[3]。随着现代社会工具理性的发展,师生交往的价值观被物质和媒介所扭曲,交往行为丧失目的性,而成为工具性手段。在与石河子大学某“民考汉”班学生教学交往过程中,教学关系扭曲化主要表现为交往关系淡漠、紧张、世俗,教学交往过程中教师学生除去身份关系的不同之外,还涉及不同文化之间的交往,互不了解、互不亲近、互不认同,导致师生关系淡漠甚至紧张,学生对老师敬而远之、形同陌路;同时随着考试、评优等利益化行为的驱使,师生交往关系变得功利化,甚至通过请客送礼、权钱交易获取不正当利益,如通过考试、保研、评奖等。这种行为严重阻碍了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交往的一方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不是将与之交往的另一方视作与自己相同的平等、自由、自主的主体,而是视作客体、物、抽象的实体,视作实现自己的某种目的、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和欲求,或完成某种超人的或神圣的事业的手段。”[4]手段化的教育交往目的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的功利性异化。
3.师生交往行为单一化
目前高校师生交往行为集中于与学习相关的内容上,主要场所为课堂,非科学知识范围的交往很少;在笔者与该“民考汉”班学生教学交往中,课堂交往占多半,学生很少在课下来教师办公室,或在校园某处碰面也无深入交谈,且交往内容仅限于教学课程。网络课堂的出现,使交往内容和主体变为抽象的数字和符号,人与人的交往沦为抽象符号与符号之间的无法真正沟通的交往[5]。另外随着高校教学规模的扩大,教师常处于超负荷的教学状况,导致师生很难在课堂以外进行面对面相处和交往,师生在现实生活和教学中的具体交往越来越少,交往关系中的情感、感触、价值被冷冰的电脑和抽象符号代替,造成教学关系中责任感、信任感、亲切感的缺失。
二、针对高校少数民族师生关系异化的建议
高校师生关系异化导致师生交往行为的失真和虚假,形成功利化教育观念,难以达成教育的真正目的。尤其是非民族院校师生,师生交往行为处于文化对冲和交流的情境下,其交往关系的构建更为复杂。良好的师生交往关系能够促进教学过程的积极发展。伴随教学活动自发产生的人际交往行为,是有意义的、具有内在理性的交往行为。以教学交往过程为载体,师生通过构建平等的、民主的、自由的师生交往关系,才能获得真诚、尊重、信任和全方面的发展。
1.构建师生交往关系的主体间性
“良好的师生关系意味着师生双方的个体主体性在教学中的完善和发展,意味着师生间在交往情境中平等、理解、欣赏的主体间性的真正建立”[6]。师生交往中构建“你---我”的平等对话关系,在教学中完善双方的个体主体性。首先,创设理想的沟通情境,摒弃话语霸权,捍卫每一个交往主体的话语权力,表达其态度、愿望和需求,可以质疑任何提议,亦没有外来的拘禁和限制。只有在平等的对话环境中,交往主体才能自由的交互意识、情绪和感悟,达成相互激发和触动;其次,运用有效的交往语言和行为促进交往主体双方的理解和成长。哈贝马斯在其交往理论中强调语言的有效性,理解的实现缘于语言的有效运用。哈贝马斯以理解为目标,分析了言语的有效性要求,这些要求包括:说出某种可理解的东西;提供给听者某种东西去理解,由此使他自己成为可理解的,达到与另一个人的默契[7]。因此在师生交往过程中双方都应遵守基本的话语规则,同时尊重并积极了解相互的文化传统和民族风俗及语言习惯,正确、真诚的表达内心的想法,从而达成真正的相互理解。
2.整合师生交往关系的目的性和工具性
当前的形势是教育的工具性价值谮越于教育的目的性价值,科学知识谮越于人文精神教育,原本作为手段的知识演化成教育目的本身。从哈贝马斯交往理论来看,师生交往关系应是目的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交往行为不仅具有工具性价值,也不能忽略其目的性价值,交往本身是能够促进双方发展的有意义过程。教学作为人类重要的社会活动,其本质是社会实践,教学交往的功能是学生在与教师、同学和环境交互的过程中获得多方面的发展,交往双方都体会到交往的情趣和智力生活的快乐。教学交往是一种教育性的、创造性的、工具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不能单单注重交往结果的好坏,还应注重个体精神的陶冶和培育,在整个交往行为的至始至尾都蕴含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即教师和学生相互期待、相互质疑、相互分享,从而获得人生经验,达成教育本身的目的。尤其对于不同民族的师生交往,同时应注重交往中文化传输和交融的功能,避免狭隘的民族主义和文化优越感。教育应以目的性价值统摄工具性价值,以发展人的主体性、培养健全的人格为目的,确立并努力践行起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教育价值观。
3.回归师生交往关系的真实性和生活性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使人的认知和情感协调发展,使人成为社会的人存在。教学交往蕴含着极大的生命力,其活动本身是鲜活的、真实的、生成的、实在的生活本身,因此在教学交往中,应给师生面对面的交往留足充分的空间,把交往双方的感情、兴趣、情绪放在重要的位置,这样不仅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构建健康的人格。首先,运用对话、合作的教学方法,使师生交往关系成为真实的存在。尊重交往双方的存在价值和话语权力,教师改变以往从头说到尾,多做倾听者,适时引导并激荡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个人的脆弱性和种种限制,使得他无法单独地达到自己的目标。只凭个人的力量来应付自己的问题,他必然无法保持自己的生命,也无法将人类的生命延续下去。”[8]因此在师生交往活动中使学生学会合作,并建立学习和生活共同体,在合作中达成理解和共享,实现自我超越与创新;其次,拓展师生交往的形式和内容,使其真正回归到生活中来,使教师和学生真正融入共同的生活世界,产生交集,激发共鸣。缺乏交流与沟通的时空是阻碍高校师生建立正常交往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放慢脚步,放低姿态,放松心态,关注少数民族学生情感特征和学习风格,发挥其各方面特长和优点,如活泼爽朗的性格、能歌善舞的艺术气质、能跑能跳的身体素质,打破课上交往的时空局限,增加课余时师生多种形式的见面活动,亦可利用网络互通有无,及时交流信息,互相包容和共享,才能达成相互的理解和体悟,从而实现生命延续和文化传播的教育目的。
在交往行为理论观照下,教师和学生把对方真正纳入到平等、理解、双向交流的师生关系,才能创设出民主、自由、和谐的教学文化和生活文化,从而回归高校师生在人格和价值方面平等的应有关系。对逐年增多的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关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师生交往关系现状及异化表现,积极引导并建立良好健康的师生交往关系,能够更好的促进他们的文化传承和交融,更好的实现自我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傅永军.哈贝马斯交往行为合理化理论述评[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3,(3).
[2]刘冰,于伟.师生关系中影响教育公平的不正当利益因素探析[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
[3][德]哈贝马斯著.洪佩郁等译.交往行动理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
[4]艾四林.哈贝马斯交往行为[C].德国哲学论丛(1995).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73-74.
[5]张俭民.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对重构师生交往关系的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07,(1).
[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07.
[7][德]哈贝马斯著,洪佩郁等译.交往行动理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
[8]阿德勒.挑战自卑[M].李心明,译.北京:华龄出版社,1996:3.
杨坤 张吉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