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探讨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实践教学,教育质量,素质教育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1-02 15:49
摘要: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开展实践教学模式的根本目的之一,意在实现理论和实践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协调发展。开展实践教学,客观上要求以社会实践为平台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但从当前开展实践教学的现状看,形式主义色彩严重,实践与教学相脱节,导致教育效果难尽人意。要提高实践教学的教育质量,必须要改革实践教学模式的组织形式和实施办法,建立“以生为本”的实践教学模式。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问题;以生为本
一、高校思政课开展实践教学的意义
从知网上输入“实践教学”这一关键词后,就会出现大量的关于开展实践教学模式的相关学术论文,其中,又以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为主。可见,在高校思政课中开展实践教学模式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以往的‘两课’教学中,教师往往过分强调课堂教学的灌输形式,忽视或轻视其他形式,形成‘两课’教学只重理论而缺实践,显得空洞无物干涩无味,造成典型的‘灌而不输’,从而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1]高校实践教学模式的开展有效的克服了这种“灌而不输”教学模式的缺点,给学生们提供了一种更为直观的教学场景,让学生们在直接的身体接触中感受到了理论的思想价值。“实践教学可以弥补‘两课’教材陈旧、课程设置不足等薄弱环节,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起到深化理论知识、拓展学生知识面、强化基本技能训练的作用,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有所作为,有所创造。”[2]正是基于实践教学模式所具有的这种独特的特点,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积极实施实践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一种潮流,被人们所重视。
二、在开展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对如何开展实践课缺乏明确的认识,实践课教学形式主义色彩严重
在开展实践教学模式中,学校思政课管理部门和思政课教师都未能充分认识到开展实践课教学的内在规律,存在一种片面认识,即只要将学生带出课堂之外,给他们提供观察社会情境的视角,就是实践教学。这样的实践教学模式,形式化色彩极其严重。“实践教学是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即实践就是抽象理论具体化的过程。理论教学不到位,实践指导不得利,对一些社会现象就难以进行本质分析。”[3]可见,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开展实践教学,首要问题是要处理好理论课和实践课之间的关系,要始终注意理论分析在实践课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不能脱离理论单纯搞所谓的实践教学。否则,就会导致严重的形式主义,不利于推动实践教学的可持续性发展。
2.实践课教学随意性强,缺乏科学合理的教学规划
从实践课教学的现状看,许多高校在开展实践课教学中,存在较强的随意性。开展实践课教学的时间与日期、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所要达到的教学效果和评价方式,这些教学中应该具备的环节都缺少科学规划和合理的安排。这样的实践课教学,虽然表面看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但实质上并未能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并没有真正纳入完全的教学计划之中,相当程度上带有很大的人为随意性,许多高校仅停留在一般性号召和要求上,在具体安排和组织上不规范、不落实,缺少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很难全面、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4]所以,科学规划实践课教学内容,精心组织教学形式,是推进实践课教学的内在要求。
三、转变观念提升高校实践教学的教育效果
在全面分析导致问题产生的各种原因的的基础上,根据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基本特点,结合对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认识,努力探索出一条能将理论课与实践课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的教学模式,是每一个高校思政课教师都需要认真思考解决的问题。
1.积极转变实践课教学理念,充分认识到实践课教学的本质精神,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推进实践课教学改革
学校和教师尤其是一线教学老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建立与新教改指导精神相一致的教学理念。观念的更新是实践创新的先导,教学观念影响着教学的开展。要更好地组织实践教学模式,教师就要勇于革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充分认识到实践课教学的本质。实践课教学的本质在于“实践”,“实践”的精神在于相对于理论课而言,给学生提供一种具有较强现实感的教学模式。因而,实践课教学并非一定要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在课堂上一样可以组织和开展实践课教学。“要改变以往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把探索知识的权利还给学生。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要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思考、彼此交流,双方处于平等地位,从而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师生共同获益。”[5]这样的教学模式,既节省了教学成本又保证了课堂安全,同时达到了实践课教学的效果,何乐而不为!
2.在新观念的指导下,教师要善于推进实践课教学的模式,采取各种措施优化教学过程,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真正贯彻“以生为本”教学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课堂是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得以展示的场所,是一切教学改革得以集中体现的阵地。根据教学规律,教师可以分别从不同环节入手,探求将理论课和实践课有效结合在一起的有效途径。在这一过程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是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学生需要在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中获得新的感知、体验,从而引导自己达到自我激励、自我完善的更高境界。因此,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其主动地、能动地参与实践活动,才能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认知能力,磨练意志,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真正受到教育。”[6]为达到这一目的,教师要善于革新教学方法,设置教学情境,不失时机的采取案例法、情境教学法等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方法,以充分发掘出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潜能,真正体现学生为课堂主体的新教改精神。
参考文献:
[1][2]谢永萍.高校“两课”实践教学环节探索[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4(7)
[3][4]王宏;毛德松;汪洋.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实践教学[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2)
[5]刘玉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初探[J].中国成人教育2009(6)
[6]向泽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反思与重构[J].宿州学院学报.2010(12)
杨德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