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要: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如何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加快高等院校实践教学改革和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等院校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必然选择。培养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方法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既是高等院校教育的职责,又是新时期社会的呼唤和时代的要求。

  关键词:实践教学;改革;创新能力;高素质

  引言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将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站在21世纪的门槛上,人类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这就是以知识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化为根本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和学术研究的阵地,作为知识传播与知识获取的重要场所,在整个知识的传递和转换过程中将扮演前所未有的重要角色。

  近年来学校在实践教学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在教学改革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经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一、培养大学生科研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是新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迫切需要,它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国家的创新能力,包括知识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是决定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和全球格局中地位的重要因素。面临科学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关键是发展自己,增强竞争实力。因此,最重要的是创新,是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培养,这是知识经济对人才培养的最基本要求。

  与国外大学生相比,我国的理工科大学生在勇于探索和创新方面比较薄弱,动手能力、科研能力较差,这是应试教育的直接后果。因此,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发展个性特长作为有机整体协调发展已成为一种现代的教育观念,其中的内涵更强调提高综合素质和培养创新精神。在大学教育中对大学生进行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二、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因材施教

  人才培养计划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文件,是组织安排教学任务的基本依据。培养计划的制定要遵循党的教育方针和“三个面向”的指导思想;符合国家教育改革的总体思路;符合学校的定位,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要整体优化,课程体系和各教学环节设置合理,有利于全面素质教育的实施。为了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努力培养社会经济发展和国防现代化建设所需求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学校就新一轮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1.我校本科人才培养的总目标是:面向社会经济发展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需求,培养大批基础宽厚,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具有较强的国际交流能力,德才兼备、身心健康、求真务实、敢于创新、勇于实践,具有献身精神的高素质研究应用型专门人才。在若干优势学科专业领域造就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领导才能、开拓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毛坯,为其成长为各行业的精英人才和领军人物打下坚实基础。

  2.推进全面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

  3.加强实践教学,大力推进和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进一步拓宽提高实践能力的思路,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在实践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4.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将“第二课堂”(学科竞赛、课外科技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专业技能证书等)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每个专业都要设置一组课程供其他专业学生辅修。

  三、打破学科壁垒,加强实验室开放

  打破‘学科壁垒’,加强统筹建设和学科管理,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实验室仪器设备使用效率,为学生提供一个涉猎其他专扩大知识面的机会。让他们有更多机会到实验室对自己感兴趣的实验项目进行设计、操作,从而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通过各级重点实验室的开放,可以选拔部分优秀学生进入各类科研实验室,让他们尽早接触科研领域,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缩短他们在学生与工程师之间的转换时间。

  学生利用丰富的课余时间进入实验室,在实验室教师的指导下对其他专业知识进行直观的感性认识和理解。由于这些学生具有相同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知识,专业知识之间相互关联,可以融会贯通,不会影响本专业实验课程的学习。通过跨专业课外实验选修的开放模式,不仅为学生创造利用实验手段感性认识本学科不同专业领域的实验研究手段、方法、实验系统、仪器设备甚至具体的元器件知识,而且促使他们在本学科不同专业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从而扩展他们的知识面,启迪他们多角度的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提高他们在社会上的竞争能力。这种利用跨专业课外实验选修实验的实验室与学生的课余时间有效地统一起来,使学生有组织地进入实验室,有计划、有目的地选修其他专业的实验。这样不仅学生的受益面宽,大大提高了仪器设备的利用率,而且对于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是一种有效的鼓励。

  四、加强科研、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环节训练,提高学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优化他们的知识结构,为他们的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条件,学校实施了大学生参加科研训练和推荐免试研究生提前进入毕业设计(论文)两项重大举措。

  学校制定了《关于本科生开展科研训练活动的暂行规定》,充分发挥我校学科和科研优势,将科研作为教学资源,把本科生的科研训练纳入日常的教学计划,并给学生记学分和指导教师记工作量,引导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免试研究生在第七学期确定资格后,没有升学与就业的压力,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毕业设计(论文)。

  五、积极组织学科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

  我校在江苏省组织的普通高校的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学科竞赛中,获奖人数及人均分数在全省多次名列前茅。

  我校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一直得到学校领导、教务处以及各学院(系)、专业教研室的高度重视,通过规范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管理文件,建立了一套较为科学、有效的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管理监控体系,强化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管理;从1997年开始成立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检查评估专家组,根据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连续多年开展毕业设计教学质量检查评估工作;保证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组织并鼓励学生跨学科(专业)联合开展毕业设计和科研训练,为优秀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

  六、以“挑战杯”竞赛为龙头,组织大学生广泛深入地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

  多年来,学校十分重视学生课外科技活动,通过举办校内“创新杯”和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等工作,把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活动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取得了明显成效。

  七、依托现代化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艺文馆,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人文精神是创新人才的必备素质。学校十分重视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学生努力追求通晓古今中外,兼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每年组织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体活动和比赛,活跃了校园文化氛围,陶冶了大学生的情操。

  结束语

  知识经济的足音已清晰可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指出:“人们对付当今世界性问题和挑战的能力,归根结底取决于人们能够激发和调动的创造力的潜力。”人类的过去和现在离不开创造,人类的未来更离不开创造。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高等教育应在注重提高大学生全面素质的同时,应当突出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这是我们今后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刘翠红.基于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改革.科技创新导报,2011,(1):151-154.

  [2]何越磊.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新模式研究.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1,(11):64-66.

  [3]周燕.理工科实验教学中创新体系.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2-35.

  [4]钱蕙春.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探索与研究.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6):40-43.

  [5]屠萍官.研究型大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1):5-8.

  [6]赵珂.综合和开放型教学模式的探讨.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11):79-81.

  崔骥 陈建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