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思考

  摘要:生产性实训基地不仅对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职业技能和素质的培养非常重要,还是衡量新时期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条件的重要依据之一。本文结合我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要求,分析了校企合作共建共享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必要性,提出了运行校内旅行社的初步构想。

  关键词: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内旅行社;旅游管理

  我校自开办旅游管理专业以来,在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有益探索和实践。在校内建有四个餐饮综合实训室和一个客房实训室,校外与省内外30多家旅游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在学生实习、实训和见习等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功经验,同时还存在一些发展中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与解决。这些问题主要凸显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方向比较单一;校内教学环节中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不够;“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难以取得有效进展等方面。校企合作还需要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校本教材的编写、人力资源的共享、企业面临问题的解决等方面进一步的交流和互动。

  为了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和操作能力,多层次加强校企交流,推动校企合作的有效发展,我院以职业环境资源引入教学进程为重点,以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岗位需求和标准为依据,开始了对校企共建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探索。

  一、成立校企共建型校园旅行社的必要性分析

  1.凸显职院办学特色,提升学生职业素质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参照企业管理模式建立起来,具有生产功能的学生实践教学场所,是校企合作深化的必然选择,其最显著的特点是:为学生营造真实的生产环境,体验完整规范的工作过程,掌握产品生产的操作程序,实现学习与实践的结合。

  校内旅行社作为生产性实训基地,与其它普通实训室最大的区别在于实训设备的真实性、先进性和共享性。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设备与企业的设备完全一致,实训的过程与生产过程完全一致,实训室具备产品生产的功能。[1]以往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进行实践活动和导游实训时,需要通过校外的旅行社进行组织、协调,代为处理交通、住宿、景点、导游服务等事务。组成校内旅行社后,这些项目可以由校内师生处理。同时,校内乃至周边的各学院的教工旅游活动都可以由我校的校内旅行社来组织接待。校内师生可以利用这个平台完成各个真实的旅游活动,由学生为主导、专业教师全程指导。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实际作业情境中,不仅能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独立分析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2.提升教师职业能力,打造教师成长平台

  要想加强实践教学,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光靠理论学习和各种教学培训远远不够,还必须依靠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第一线的工作经验。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可以改善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实践技能比较弱、缺少行业经验、实训指导水平低的状况,这种在真实工作环境中进行实践教学所取得的效果在某种程度上是理论教学所不能及的。一方面,教师可以参与到企业生产的全过程,将行业内最新信息嵌入在教学课程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将专业理论应用于实践,通过实际操练检验理论的掌握程度。

  本专业校内生产性旅行社的工作人员将以学校的专业教师和在校学生为主,企业不定期派专人进行业务指导,在前期的筹备过程中,旅游管理专业有3名导游教学方向的教师深入企业全面学习旅行社业务技能,校内的主要负责教师为具有旅行社业一年以上的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能够带领在校学生进行旅行社计调、外联、导游等工作。校内旅行社的建立为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双师型”教师提供了一个平台,教师通过参与指导学生开展业务、与技术人员接触交流,共同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效促进其专业水平和实际动手能力的提高。既能深入了解旅游行情,避免脱离实际,又能够积累实际工作经验,转为教学案例,在授课过程中将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种案例讲述给学生,让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完成一系列的情景教学、项目教学,从而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的能力。

  3.实现校企资源共享,推动合作长效发展

  校企合作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既能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又能与企业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是职业院校与企业双赢的模式之一。

  对于企业来说,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投入小、回报大”,企业不必为营业场地而发愁,也不用支付高额的设施设备费用,而且还节约了大量的人力资源成本和管理成本。同时,还可以增加企业公信度,提高品牌知名度,拓展市场占有率,待基地建设稳定后,企业还可以借助学校的师资、科研、设备等优势,拓展经营范围,开拓新业务。

  学校则能够利用企业提供的设备、信息和技术开展实践教学,节约教育投入。通过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作可以更好地结合市场导向有针对性的培养人才,注重学生实践技能,促进学生专业学习与职业能力的对接,能够满足行业和企业的用人需要,校企合作共建校内旅行社能够充分发挥校企双方各自的优势,有利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同时可以为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关系提供经验。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是实现职业教育及企业管理现代化、促进生产力发展使教育与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对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

  1.采取双赢的利益保障措施

  校企共建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由学校和企业两大参与主体构成,双方的运行规律和追求目标完全不同,学校注重人才培养的质量,遵循的是育人的规律;企业看重利益获取的最大化,遵循的是市场的规律。为了使校企双方互惠互利、共建共享,发挥实训基地的最佳运行状态。在成立之初,校企双方应该就投入方式、设备管理、人员配备、运行制度、业务开展、收益分配等事项进行协商,并且对双方在实践教学和企业运营中各自所应承担的责任、义务和权利进行明确,签订规范的合同、协议书,以此作为依据,约束彼此的履约行为,在合作过程中根据约定的条款开展工作。其次,形成由学校领导、企业负责人组成的领导小组,对实训基地行使直接领导权和决策权;设立真实旅行社的组织结构,总经理由企业负责人担任,负责常规管理和经营活动,副总经理为专业负责人,负责实践教学的管理;校内旅行社的计调部、外联部、地接部、组团部、销售部分别配有一名企业能手和专业教师,他们将根据实训项目和工作任务对学生进行全过程指导,在经营活动中实现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的零距离对接,通过这种由上至下的层层合作,使校企双方的实践教学和经营管理能够相互协调、相互促进。通过生产性实训基地这个共同的平台,使校企双方成为密不可分的利益双赢共同体。

  2.形成规范有效的管理制度

  为了保障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实训教学和生产经营功能的最大化发挥,还需要建立一整套严格的规章制度。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最主要功能是教学实训,为保障不偏离主要目标。必须以人才培养为落脚点,建立健全教学实训制度,包括:《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制度》、《生产性实训基地考核制度》、《生产性实训教学工作规程》、《生产性实训教学质量管理制度》、《生产性实训教学检查制度》、《生产性实训设备管理制度》、《生产性实训耗材领用制度》等,以保证基地教学实训功能的实现,全面提升基地实践教学组织水平。

  在校内旅行社的生产运行方面,要不断强化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与企业的融合,引入企业管理模式,进行生产化、市场化建设。通过规范实训基地运行流程,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对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进行过程管理、质量评估。[2]在这些规章制度中要明确岗位职责、工作考核办法和奖惩制度。其中应包括:《校内旅行社管理制度及细则》、《校内旅行社经营须知》、校内旅行社工作常规》、《校内旅行社工作目标考核办法》、《导游人员从业须知》、《会议制度》、《员工考勤制度》等。学生在生产性实训中,必须严格遵守校内旅行社的各项管理制度,言行举止要符合旅游服务行业的从业规范。

  3.营造真实的工作环境

  校内旅行社的真实工作环境主要体现在区域划分、设备匹配、实训内容三个方面:实训基地可以按照旅行社的一般布局划分为服务接待区和办公区两个区域进行建设,能够满足校内旅行社正常运作的需要。在服务接待区,学生可以开展旅行社前台接待服务,包括客人的旅游信息咨询、旅游线路咨询、订票服务等各项工作;还要配备两套洽谈座椅,用会客、与客人商讨详细的旅游信息,以及处理旅游投诉等工作。右边的办公室区域,建有多媒体设备,可以供学生进行导游讲解训练、旅行社业务培训、旅行社内部会议,商讨旅游产品的设计,旅游线路的设计及推广。另外,根据旅行社的运营需要,还应具备电话机、传真机、打印机、电脑等办公设备以及导游旗、旗杆、扩音器、打印纸、X展架、宣传资料等办公耗材。

  生产性实训项目要体现实训内容的典型性、递进性和完整性,参与生产性实训的学生不仅是实践技能的学习者,同时也是企业的员工,他们的技能水平对校内旅行社的产品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2]因此,他们必须接受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模拟业务的操作,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开展旅游业务的规范化实践运作,并且要符合企业的在这种真实的工作氛围中,培养学生的通过模拟真实工作情景,使学生熟悉相关旅游信息,掌握待客服务礼貌用语,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处理问题的灵活性,进一步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为学生进入旅行社工作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丁金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8,(2).

  [2]申屠江平.高职院校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0,(3)

  蒙欣欣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