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心理韧性、情绪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摘要: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时期,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促进人口的迁移,大量的农民外出打工,但目前我国的户籍制度和城乡体制改革还不够完善,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不能够接受与城市孩子同等的教育,所以这些父母进城务工、留在农村与长辈或亲戚生活在一起的孩子便成为了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陪伴,使这些留守儿童缺少安全感,所以必须时刻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韧性和情绪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关键词:守儿童;心理韧性;情绪;心理健康

  一、概述

  留守儿童的概念自被提出以来,已经有二十几年的历史,起初被定义为父母出国留学、工作,而将子女留在国内的儿童,但是随着城乡二次结构的发展,留守儿童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将父母为了生计进城打工,被留在家中的子女群体定义为留守儿童,这些儿童本应该在无忧无虑的年华里享受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却必须养成自立的能力,他们缺乏情感上的关爱、学习上的督促、价值观的引导,这是一群城镇化背景下的留守儿童。

  韧性来源于物理学中的力学概念,心理韧性是一个人在面临打击、创伤等重大压力时的一种“反弹力”[1],心理韧性对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意义,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和生活的社会环境都会对心理韧性产生影响。

  经过调查研究发现,留守儿童主要有孤独、自卑、敌对、焦虑烦躁、压抑等心理特点,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的情绪相对不稳定,虽然这些儿童与上一辈或其它亲人生活在一起,但远近关系毕竟不同于父母与子女之间,持续的留守造成这些儿童出现很多不积极的情绪。

  美国心理学家最早提出心理健康的概念,目前心理学的研究已经延伸到不同社会背景的国家和不同的研究领域,我国有的心理学研究者认为全面了解自己,并能够客观评价自己,具有稳定的情绪和乐观的生活态度,面对挫折有坚定意志的心理状态为心理健康状态,也有心理学研究者认为能够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了解自己,接受他人,智力水平正常,积极生活的人为心理健康的人[2]。总之,心理健康是从智力和情感,主观和客观的表现来定义的。

  二、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现状

  1.自卑心理

  父母的陪伴能够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缺少父母的关心会使留守儿童对周围事物的反应过于敏感,当看到有父母接送孩子上下学、或学生课间讨论爸爸、妈妈时,留守的学生都会比较敏感,父母为孩子送中午饭等行为都会刺激留守儿童敏感的神经,这些儿童容易出现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会扩散到学习和生活中,低人一等的心理使留守儿童不敢在课堂上发言,不愿意出现在同学们的视线范围内,根据调查发现,仅仅不到四分之一的学生在没有别人督促的情况下能够自主学习,而大多数的孩子都会沉迷于网络游戏,最终走上自暴自弃的道路。

  2.逆反心理

  留守儿童不能够充分信任身边的老师和同学,对身边的人充满怀疑的态度,将每一个人都设定为心目中的假想敌人,当长辈或者是老师对他们进行管教时,这时候逆反心理就会出来作祟,这些儿童会专门做出一些与老师要求不相符的行为,比如迟到早退、打架斗殴、违反课堂秩序等,他们的这些行为只是想表达自己的不满,引起同学和老师的关注,这是一种极度缺乏关爱的表现。

  3.孤独心理

  看到同龄孩子与父母其乐融融地在一起,会引发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尤其是在节假日时,远在其它城市打工的父母不能回家陪子女过节,孤独的感觉与外面世界喜悦的氛围形成鲜明的对比,使留守儿童的孤独心理越发强烈[3]。在面对一些生活和学习上的难题时,留守儿童更倾向于独自面对,当遇到开心的事情时,没有人能够与他们分享,他们容易产生被世界遗弃的想法,孤独感不利于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不利于人际交往,是心理健康的一种病态表现。

  三、心理韧性、情绪对留守儿童的影响研究

  通常情况下,对于心理韧性的定义主要是人们在生活过程中受到较大的创伤、压力等情况,能够靠自身力量去积极应对、积极适应。对于心理韧性这一概念而言,其要想具有一定的价值及操作性需要满足两个条件,其一需要是留守儿童本人的亲身经历,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其二是需要留守儿童即使在生活中亲身遭受了一定的打击以及创伤,目前仍然能够积极应对、乐观生活。心理韧性对留守儿童的影响研究当中包含两种因素,第一种为保护性因素同时还包括第二种危险性因素。保护性因素主要是当留守儿童受到伤害、威胁等情况,能够适当的改变留守儿童的所处环境以及相应心情,能够减轻负面影响以及消极情绪,确保留守儿童在亲身经历挫折之后能够保持心理韧性,积极健康生活。危险性因素主要是留守儿童在生活中所亲身经历的伤害与挫折,使留守儿童的生活处于逆境状态,阻碍留守儿童积极健康成长。根据相关研究发现,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有一定的心理问题,其中自卑、孤独以及恐惧等心理最为常见,其对留守儿童的未来发展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并且影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近年来,心理韧性对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越来越多,心理韧性对心理健康起着调节的中介作用,心理韧性和情绪有助于调节心理健康的状态,所以可以进一步研究在心理健康严重失衡的弱势群体中,帮助他们调节心理健康的办法,在已知心理韧性和情绪对心理健康影响的前提下[5],寻找提高留守儿童心理韧性的方法,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在怎样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韧性、培养留守儿童积极的正面情绪上面。

  结束语:

  综上所述,心理韧性和情绪对心理健康状态有积极的影响,在心理学研究中具有较大的研究意义,留守儿童短时间内依然会存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将是一个值得持久研究的课题。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高级之处就是人具有情感和情绪,情感包括亲情、友情和爱情,但亲情伴随着整个人生,能够影响一个人的价值观和对生活的态度,当前留守儿童仍占很大的比重,缺乏亲情的感受容易使他们出现不健康的心理,父母作为孩子的精神依赖,却在他们最需要的年纪不能给孩子足够的支持,这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心理健康工作要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从心理韧性和情绪的角度帮助留守儿童塑造健康、乐观的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1]彭阳,廖智慧,盘海云等.留守儿童心理韧性、情绪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4,23(1):65-68.

  [2]刘旺发.留守儿童心理韧性和主观幸福感的团体辅导研究——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理论[D].安徽医科大学,2013.

  [3]徐礼平,田宗远,邝宏达等.留守儿童心理安全感与心理韧性现状及其关系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21(9):923-925.

  [4]刘旺发,蔡翥.留守儿童心理韧性与主观幸福感[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7):1049-1050.

  [5]杨琴,蔡太生,林静等.留守经历对大学生心理韧性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2):272-274.

  童超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