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在初中心理活动课中的应用探讨

  摘要:初中阶段的心理活动课教学目的并非将心理学方面的理论知识教授给学生,而通过心理活动课的开设,让学生们能够全面、准确地认识自己的心理特点,了解自己的优劣势,学会扬长避短。本文将对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在初中心理活动课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谈一下自己的观点和认识,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心理活动课;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研究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上课时老师声嘶力竭,下课后老师筋疲力尽,但教学效果却并不乐观,甚至有很多老师害怕课堂教学秩序混乱,不敢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应当进行创新和改进,采取小组合作研究性教学和学习方法,以下是教学尝试。

  一、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

  在新课标背景下,初中心理活动课教学过程中,由传统的教师组织课堂,变为现在的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即将班里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其中每一个小组都选一个学习主题自主研究,然后将研究活动设计成心理活动课,时间为35分钟,其余的10分钟时间师生进行总结。本人所在学校心理活动课学习学生有313人,共分为8个班,其中1个班为38人,5个班为39人,还有2个班为40人。

  在组建研究性学习小组过程中,采用的是自由分组的方式,课前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内组建小组,每组人数以4至7人为宜。在分组过程中,老师应当关注分组时可能出现落单学生的现象,找到原因后帮助其顺利加入某个小组;同时还要协调每组成员的人数,提醒学生要学会放弃和包容。分组完成后开始讨论,每个小组发放如下表格,由小组长负责填表。

  第一,在选择研究性学习主题确定时,学生需通过讨论来完成。从学生的选择情况来看,主要的心理活动课主题包括青春期的男生育女生交往、和父母的代沟以及同学之间的友谊等,比如早恋、兄弟姐妹之间的相处以及同学之间的最珍贵友谊等;同时,还包括诚信、分数以及面对挫折的情绪调整和“致我们将要失去的青春”等,研究性学习内容多样化,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心理活动内容。从每一个小组所选的主题来看,学生们对人际关系的关注度比较高,其中既有彼此之间的快乐相处,也有相处时的困扰,因此正确处理交往过程中的问题,对于学生们快乐度过青春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老师和家长需对其给予高度的关注。

  第二,通过抽签的形式,决定每个小组上课的顺序。老师应当提前准备好签条,由小组长到讲台前公开抽签,并且将抽签号填入分组讨论表之中,然后按顺序讲课。

  第三,课前准备。每个小组填写完分组讨论表以后,统一交给代课老师,后者将研究性学习信息制成心理活动课小组合作学习安排表,然后贴在各班教室内,以便于学生及时查看、提前准备。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开展情况来看,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不仅可以防止一人独断现象,而且还可以有效防止出现组员偷懒、怠工等问题,因此任务分配必须做到细致。在此过程中,老师的作用也非常重要,需指导每个小组的成员先进行讨论,确定研究性学习方向、内容以及课程设计思路等,通过搜集资料、制作幻灯片等方式,最终确定人员的具体分工。需要强调的是学生备课内容需提前3天的时间与老师进行沟通,老师对学生的备课内容要全面的审查,以免学生出现原则性、科学性错误等问题。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老师应当对学生的课程设计、材料选择进行整体把关,在与学生沟通的基础上审核与修改。

  第四,撰写研究性学习报告。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即将教学课堂完全交给学生。从活动开展效果来看,本以为学生只是朗读与主题有关的内容,但事实上却大大出乎意料,学生上课方式形式多元化,或编排话剧,或拍摄短剧,或视频欣赏,或互动游戏,多种多样的手段应用给人以惊喜。通过这一现象说明,将课堂交给学生,学生的潜力是非常大的,总会给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但学生却能够在生涩、甚至生硬的尝试过程中感受到了快乐,从学生脸上丰富的表情、积极的行为可知,教学效果是非常理想的。

  二、总结与反思

  从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在初中心理活动课中的应用实践来看,教学效果非常的好,但是这毕竟是一种尝试性的教学实践,仍有许多需要特别注意、需要继续修改和完善之处。

  第一,对学生的要求一定要落实到位。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采取的是自由分组的形式,因此每个小组的学生构成情况存在着和较大的差异性,为确保研究性学习能够获得理想的效果,每一个小组成员在学习过程中都能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学习过程中的分工、要求至关重要。比如,小组组长的任务,组员任务以及时间安排和课后课程报告的完成等,都应当将要求落实到人,因为完全指望学生的自觉性是一种冒险行为。

  第二,第一个小组的示范作用非常重要。本次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尝试,采取的是抽签方式决定顺序,这种随机性也存在着一定的隐患。比如,第一个小组成员水平一般,加之没有经验,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很可能成为其余小组效仿的对象,因此第一个小组的示范非常重要。基于此,在第一个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之前,老师必须对他们进行指导和帮助,理清思路、丰富内容,以确保每个小组都能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力争出彩,给后面的小组做出榜样。

  第三,采取细致评价、评比机制。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尝试过程中,还要对每个小组、小组成员的表现进行评价,小组之间采取竞争模式,组员间应当加强合作。由于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完全依靠学生们的自觉性、兴趣和责任心,难以确保课程实施的效果,因此,需建立健全细致的评价、评比机制,每节小组学习成果汇报课教师都能够认真地把上课过程做完整的笔记,对比分析小组、学生的整体表现,然后再开展学术自评以及小组之间的互评。在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活动开展过程中,评比环节不可或缺,不仅要对汇报小组进行考评,而且还要对听课学生进行全面的考评。采取评比的方式可以充分发挥组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规范学生的听课言行举止,让汇报学生有更精彩的表现。

  结语:总而言之,在初中阶段的心理活动课程教学实践中采用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模式,较之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而言,虽然显得有些仓促、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但这种教学模式毕竟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实践表明,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课堂主体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能动性,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朱倩云.初中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现状调查研究[J]心理研究2013(08).

  [2]黄小聪;陈锦新.吸引力法则——如何让心理活动课更吸引人[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3(05).

  [3]王鉴.积极心理活动课的理论模式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10).

  [4]屈丹 纪忠华.目标导向的心理活动课课型设计[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3(06).

  杨琼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