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对“美国梦”的拷问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美国梦,二战,偶像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1-03 15:44
摘要:纵观美国文学发展史,可以发现许多“美国梦”兴衰的轨迹。本文以《在路上》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对“美国梦”的定义以及它在不同时期文学作品中的发展做出了概述。然后结合“垮掉的一代”的特质,对《在路上》中“美国梦”的表现进行阐述。最后基于《在路上》这部作品本身,对它如何阐述“美国梦”进行了探讨,旨在以辩证的眼光看待作品中“垮掉的一代”对“美国梦”的追寻。
关键词:《在路上》;美国梦;垮掉的一代;拷问
文学是社会与文化的产物,是历史的反映。“美国梦”作为美国文学发展中一个经久不衰的主题,贯穿了整个美国200多年的发展史。20世纪50年代的作家们在自己的作品中对美国秩序发起了挑战,对当时的制度表现出了敌意,并对早期的“美国梦”进行着严厉的拷问。杰克·凯鲁亚克的代表作《在路上》探索了二战后美国年轻人对“美国梦”的追寻,以全新的视角审视并拷问着“美国梦”。
亚当斯在其巨著《美国史诗》中写到,在美国梦下,每一个人的生活应当变得更好、更富裕和更充实,社会为每个人提供的机会是依据其能力,而不是他的社会地位以及出身。亚当斯的这个论断被看做是“美国梦”最原始的含义。然而“美国梦”的内涵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要给“美国梦”做出一个定义实属不易。所谓的“美国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美国梦”是指国家的自由、民主与平等;狭义上的“美国梦”则是对这一概念做出了一个更为详细的解释,即一种相信只要自己经过不懈努力便可以获得更美好生活的理想。
需要明确的是,“美国梦”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是个固定的概念,而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发展的概念,所以对于“美国梦”这一概念我们仍然需要辩证地看待,不可一概而论。
一、《在路上》中幻灭的美国梦
如果给“美国梦”进行一次生活景观的具体化,那么二战后的“美国梦”就可以被具体化为:民众渴望跻身中产阶级社会,追求物质上的富裕,期望能找到一份体面工作,娶妻生子并能买上一栋大房子。《在路上》中萨尔的人生轨迹也正是被杰克·凯鲁亚克按照这样的“具体化”来构造的:他接受了大学的高等教育,努力撰写自己的第一部小说,希望成为著名的作者,并以此获得经济上和社会地位上的提高。
1.敌对与反抗的妥协
《在路上》这部作品并不是单纯地宣扬所谓“垮掉的一代”的生活方式,作者也并没有把所要表达的重点停留在“垮掉的一代”的种种行为上。在这部作品中,主人公萨尔扮演着思考者和观察者的角色,思考着那时的“美国梦”,观察着以迪安为代表的年轻人的疯狂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在《在路上》这部作品中,主人公每次踏上旅途都是从被打上“现代工业文明”标签的城市出发,似乎是为了逃离那些令人不安的金钱欲望和物欲追求,他们宁愿横穿整个美国,奔向西部更为广阔的天地,去追寻他们心中的“美国梦”。然而当他们再次回到工业城市时,“现代化”三个字又再一次压的他们喘不过气来。讽刺的是,萨尔的每一次“逃离”最后都因种种原因又不得不再次回到令他窒息的工业城市,而这其中也包括金钱所带来的无奈。出走,回来,再出走,再回来,这已经成了一个循环的死圈。就这样,在这些“流浪者”与“城市”之间永远有一根看不见的绳索互相牵制着对方。或者说,牵制着他们的,正是他们想要拼命逃离的一切。
作者这样富有戏剧性的设计除了要表现萨尔等人对“城市”的极度厌恶以外,还要表现“城市”对主人公们挥之不去的影响,从而使这两者之间的碰撞更为剧烈,用以表现两者间看似无休无止的对抗,深化主人公在用尽力气对抗后不得不妥协的无奈和深深的不屈服。
2.希望与追求的破灭
一开始在萨尔的眼中,迪安就是个英雄,是他的偶像。萨尔称迪安为“西部阳光的亲属”,从见迪安的第一眼他便认定迪安是他的最佳伙伴,于是萨尔跟随着迪安开始了“在路上的生活”。迪安带着萨尔一起上了路,但最终也被不断寻找精神追求的萨尔超越,迪安和萨尔之间的关系也经历着微妙的变化。随着对彼此认识的加深,萨尔变得越来越成熟,这时迪安的生活方式逐渐对萨尔失去了最初的吸引力。而迪安的生活曾经是萨尔最想要追求的东西,如今迪安的纵情声色和堕落自然不可避免地成为萨尔所否定的东西。从这个角度来说,迪安的变化正是萨尔希望与追求破灭的轨迹,这个承载着萨尔“美国梦”的男人在萨尔心中形象的变化更加反衬出了萨尔的成长。
在小说的最后,萨尔乘坐着象征财富的凯迪拉克轿车陪女友去听音乐会,而曾经象征着萨尔“美国梦”的迪安则被丢弃在纽约寒夜的街头,萨尔终究还是身心疲惫地回到了主流社会。杰克·凯鲁亚克在小说中抓住了“垮掉的一代”的本质,也客观地预见了“垮掉派”的弱点。希望与追求的破灭在作者的笔下不仅仅是“美国梦”的幻灭,还是对“美国梦”最直接的拷问。
二、《在路上》对“美国梦”的拷问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是美国发展史上动荡不安又非比寻常的时代。许多作家都站在反理性的立场上描写神秘的非理性和潜意识冲动给人带来的自由感,这就是该时期文学频频描写病态、畸形、歇斯底里、性冲动、死亡、梦境、幻觉、长篇独白、内心回忆、白日梦、痴人梦等内容的原因。作家们所表现出的人本意识正是文学对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的一种“反映”,但“反映”并非文学与生活和人生之关系的全部阐述,所以“反映”生活并不能完全等同于认同生活。
1.对虚伪之梦的反抗
《在路上》的开篇便这样写道“在这条路上走下去,我知道会有女人,会有幻象,会有一切;在这条路上走下去,明珠会交到我手中。”书中不乏关于酗酒、吸毒、飙车、性爱和偷窃的描写,从萨尔打起背包开始,他们便被贴上了“垮掉”的标签。肉体是杰克·凯鲁亚克在书中主要的意象之一,大量的裸露与交会的描写表面上看起来十分淫秽,然而在整部作品中这样的描写并没有游离主题与主人公的刻画之外。
书中有这样一段关于裸露肉体的描写,写的是萨尔、迪安与玛丽卢赤裸着全身一同坐在汽车的前排正冲着下山的太阳,毫无顾忌地迎着对面驶过的卡车,一路向西疾驰。然而读者当读到这一段落时,在脑海中先入为主的并非“情色”二字,而是书中主人公的一种态度,一种说甩开压抑的态度。他们彼此开诚布公,坦露各自最隐私的肉体,这种最真实的情感与最真诚的灵魂相互交织的表达,是这些在路上的旅人们面对虚伪、沉闷社会和高压政治的反抗,是对被枷锁所捆绑的“美国梦”的挣脱。还有那些旅途中随处可见的肉体交会和大胆的性爱,无一不在嘲笑当时的统治者的强权、反抗社会的压制,试图以此唤醒民众的个人意识。一系列“垮掉”式的描写,是对美国二战后社会实实在在的反抗。
2.对守旧之梦的超越
杰克·凯鲁亚克在《在路上》的描写与种种写作尝试可谓是十分疯狂,这也是“垮掉的一代”寻找精神慰藉的最佳途径。二战后,对科技的追求与工业文明的崛起逐渐僵化了民众们的生活,民众慢慢失去了保持和追求个性的勇气。《在路上》的主人公们不务正业,他们敏感、忧郁,对一切都要刨根问底。他们的种种“劣迹”却也并不招人鄙视,也许那就是作者笔下美国式的欢乐,是一种对人生持肯定态度时情感的疯狂表达。这也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何萨尔会视迪安为体现美国崭新生活方式的先知。他们用自己的独有的方式捉弄着传统守旧的生活方式,表现地如此无所顾忌和癫狂。“垮掉的一代”挣脱社会的枷锁,从千篇一律的传统模式中确立自我的独特存在,用毫无规律的疯狂作为保持自我和实现精神追求的最佳方式。
萨尔的坚持与活力是“垮掉派”最想要表达的东西,这些东西能够振奋人心,能让人看到生活其实充满了勃勃生机,表现出了作者对传统专制和守旧社会的反抗与超越,更是对传统“美国梦”表现出的失望与否定,是一种情感上的真挚呼唤。
3.对物欲之梦的挑战
二战后的美国社会究竟是怎样的物欲横流?二战后美国民众对金钱和财富的追求可谓是空前绝后,看上去好像人人都生活富足无忧无虑,可实际上社会贫富差距在以惊人的速度拉大,经济繁华的背后藏着的是一个已经千疮百孔的社会。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对于充满金钱诱惑的“美国梦”变得极度渴望,这也使得“美国梦”慢慢变味,其阴暗的一面开始慢慢显现,对“美国梦”的追求在这个时期内肤浅地变成了对金钱的狂热追求。杰克·凯鲁亚克试图在作品中通过外显与内敛相结合的方式塑造从束缚中彻底解放的主人公,而这其中最主要的“外显”方式就是描写主人公们种种被人所不耻的堕落。每到一个城市,就开主人公们就始找酒精、找妓女、找姑娘,数不清的一夜情和离了很多次的婚无一不表现出他们的堕落。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堕落”,而是作者对美国战后社会虚伪腐败的对抗与挑战,是对“用金钱衡量一切”的深恶痛绝。主人公们之所以显得活灵活现是因为他们仍然懂得有必要树立信仰,于是这些旅途上的“流浪汉”们选择在艰苦却又欢乐的旅途中坚定自己的信仰,执着地追求着他们精神家园中一切,向金钱至上的时代发起了挑战。
4.对种族之梦的揭露
“淡紫色的傍晚,我浑身肌肉酸疼,在丹佛第二十七街和韦尔顿街之间的已经上灯的黑人区溜达,我希望自己也是黑人,因为我觉得白人世界给我的最好的东西不足以让我为之入迷,没有足够的生活、欢乐、刺激、罪恶、音乐和足够的黑度。”在《在路上》这部作品里,肤色的不同和工种的不同并不代表社会地位的高低,作者在这部作品里表现出的是与社会地位低下的劳动者、黑人们所接触中所感受到的无与伦比的快乐。
小说中类似的在黑人区的精彩独白还有很多,表现出萨尔对黑人生活的羡慕。丹佛的黑人表现出了虽然物资匮乏,但精神世界却是充实的,他们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生活简单而又快乐。在但是种族歧视严重和种族隔离制度盛行的社会现实中,阶级矛盾的尖锐与冲突、民权的不完善都使得白人能够与黑人进行亲密接触的机会变得十分渺茫,有时候与黑人的接触也会为自身带来麻烦。杰克·凯鲁亚克在小说中完全打破了这一僵局,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杰克的描写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社会的正义面,唤起了人们对种族问题的关注,这预示着一个新的时代即将到来,社会需要必要的变革。
三、结语
在大部分美国文学作品中,上路旅行是实现“美国梦”最具象征性的途径。《在路上》中的“美国梦”已经不能再给萨尔这类的年轻人带来奋斗的力量,它已不再具有美丽的光环。和其他的美国经典文学作品一样,杰克·凯鲁亚克的小说也反映了当时的主流社会对待妇女、社会底层劳动者、黑人的态度。《在路上》中的主人公们虽然一有借口就横越全国来回奔波,沿途寻找刺激,但他们真正地旅途却在精神层面,他们外出检验所谓无限自由的“美国梦”是否能够实现。小说的主人公萨尔在美国东西海岸之间的公路上来回穿梭追梦,发现它很难持续,当他终于在新奥尔良、丹佛、旧金山、芝加哥和纽约追上它时,却发现它只是一个“伤心的天堂”。杰克·凯鲁亚克以萨尔最终返回主流社会为小说结尾,具有深刻的批评意义,表现出了带有悲剧色彩的时代幻灭感。对表面虚幻美好的“美国梦”的拷问、独特的写作方式引起了人们对当时美国主流价值观的重新思考,这也使这部作品散发出不可比拟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杰克·凯鲁亚克.在路上[M].王永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2]廖永清,张跃军.美国文学中的旅行与美国梦[J].外语教育,2008,(04).
[3]彭璇.美国文学中的“美国梦”——美国戏剧、小说统计分析[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2).
[4]尤丽娜.美国文学的美国梦剖析[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2).
[5]郑克鲁.外国文学史下[M].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6.
吴雁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