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儿童创意素描是让少儿从儿童画自然过渡到专业素描训练的“必需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不失掉孩子的感受力、观察力、认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创造力、审美能力以及独特的表现力,并潜移默化地形成健康的主体意识、兴趣、情感、动机、意志、气质等个性品质,全面地提高儿童的审美文化素质。儿童在十岁左右进入写实期,在这个时期再切入专业的写实性的素描练习才可能事半功倍!如果过早的让孩子练习专业素描,只会事与愿违!当然,这些讲的都是普遍情况,天才绘画儿童那是另当别论的。
关键词:儿童创意素描;专业写实素描;写实期;形状知觉
由于我一直在青少年活动中心给少儿上素描课,所以就有这么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那就是少儿素描课程到底应该怎么开?儿童画怎么过渡的专业的写实的素描练习?在什么时间段让孩子接受专业的素描练习?
人的差异性、多样性决定了并非任何人都能通过“训练”成为画家的。我一直认为任何知识、技能的学习必须有相应年龄的心理基础的支持方可奏效。如果强制性的让孩子学习某些东西可能都会是以失败而告终的。所以,我认为少儿素描的课程开设必须是先前的儿童创意素描和以后的写实性素描相结合的。
可以说,一般情况下至少在九~十岁之前,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并不具备完成写实性素描所必须的条件。所以我认为儿童创意素描是润滑剂,是缓冲带。
我们这里所讲的儿童创意素描并非全是那种“课程内容既体现了现代绘画的表现形式和多元发展,又在本质上和图像与媒体的专业特征及发展方向相一致”①的创意素描,儿童创意素描实际上就是让儿童从儿童画慢慢过渡到写实性素描的一个不可或缺的中间纽带。儿童画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必需品”,就象儿童本能地需要学走路、与大人交谈、爱听故事一样,儿童也天生需要画画。画画是儿童认识客观世界、表达主观思想与情感、发展各种认知过程、增长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因此,其意义并非在于掌握写实的造型能力、学会正规的作画方法、画出专业化的画面等等,而是通过自由自在的美术活动去发展他们的感受力、观察力、认识力、想象力、思惟能力、创造力、审美能力以及独特的表现力,并潜移默化地形成健康的主体意识、兴趣、情感、动机、意志、气质等个性品质,全面地提高儿童的审美文化素质。其重要性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而如果孩子从儿童画突然的跳到专业的写实性的素描教学的话会让很多儿童失去的对绘画的兴趣。这就是为什么一二年级的小学生学专业写实素描后很少能坚持下来的原因吧。反而三年级以后的少儿学专业的写实性素描后能画的好,也能坚持下来。我想这里面可能就是缺少了儿童创意素描的这么个环节吧。
而儿童创意素描到了中期就得加上一到两个的石膏几何形体了,把石膏几何形体变成故事的一部分。也可以把各种造型归纳为石膏几何形体。但儿童画的那种故事性、想象力、思维能力、创造力也是必不可少的,也是主要的。在这个时期我觉得必须得加上焦点透视的知识了,并且要把这种透视知识画到画中去,特别是石膏几何形体的表现。这个时期的重难点就是透视的应用了。
到了儿童创意素描的后期,就必须要和孩子们讲解五大调子了。并且要在画面上有所体现,最起码明暗交界线是必须要有的。当然,儿童画的那种创作力和故事性还是不能缺的。这个时期也可以把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静物加到画面中去,特别是孩子自己喜爱的东西(比如孩子喜欢的玩具、爱吃的水果等等),从而引导他提高对静物的表现力,逐渐过渡到专业的素描教学。这个时期的重难点就是五大调子的表现和对静物造型的表达了。
在我的实践教学中我明显的感觉到儿童形状知觉水平大约需要到十岁左右才逐渐完善起来。很多十岁以前的儿童画画时自信、大胆,作品具有符号化的造型、主观化的色彩、荒诞的构图和离奇的情节等特点,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但这也恰恰说明这个时段儿童的形状知觉是粗略的,对于象不象并不在乎。而到了十岁,儿童开始会因觉得画不象而反复涂改,使画面出现拘谨、呆板,出现“青少年危机”。这正好说明:十岁之后,儿童的形状知觉水平有所提高,才发现了自己画得与对象的不一致。三、四年级学生写生时对实物的观察要比一、二年级学生仔细得多,对线条的每一转折处,总要向实物仔细地观看;此时孩子的眼睛从客体转到画面要来回多达75次,说明此时学生形状知觉有了更高的精确度。②世界各国学者较一致地认为儿童在十岁左右进入写实期,说明至此阶段形状知觉才逐渐完善,在绘画中开始产生写实性的新需求。不过,此时的“写实性”需求仅仅是脱离符号化的儿童画,在造型上更象样、多了一些细节而已。
这就是说,要学习写实性素描还需要得到个性品质方面的支持。如主体意识的形成,产生表现客体的需要;在兴趣方面,能体会到写实作品的审美价值;在动机上,懂得素描是美术学习的基础训练等道理;在意志上有了克服困难的思想准备和各种心理过程的稳定性、持久性等等。而儿童的主体意识尚未形成,不能自觉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在个性品质上具有被动性、短期性、直接性、易变性等特点。所以,一般认为,十岁之后儿童的个性品质才会有较显著的发展。
如果顺应儿童的需要,按照发展儿童审美文化素质的思路组织课外美术教育,则会有助于儿童美术知识、能力和心理水平的全面发展。当进入少年期之后,学生的知觉水平和其他心理水平日趋成熟,主体意识、兴趣、志向正逐渐形成,对美术真正有兴趣的学生自然会产生学习写实绘画的需要。一般经过一年的学习就可以赶上或超过前者,且在想象、思惟、创造等方面都会更加活跃、更富有艺术性。
注释
王晓明《创意素描》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潘菽主编《教育心理学》
周广明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