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小学语文,文化教育,遗产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1-02 17:56
摘要: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的灵魂。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意知识的传授、运用和语感的培养,更要承担起“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重任。在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华文明,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书写;阅读;诵读;熏陶
语文课作为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重要途径,如何才能把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渗透在里面呢?
一、规范习字尊重传统文化
纵观华夏五千年的历史,先辈们为我们留下了不计其数的物质、精神财富,这是我们作为炎黄子孙的骄傲。而汉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由最初的甲骨文,再到后来的行书、隶书、草书,以及现在我们所推崇的楷书,都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生活在现在科技如此发达的社会,计算机已成为生活工作的必备品,试想:再过若干年之后,我们中国人还会用笔书写我们的方块字吗?因此,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绝不能抛弃。
据观察,现在的小学生的写字姿势、握笔姿势普遍不正确。学生写的字,歪歪扭扭,潦潦草草,倒画笔顺,大小不匀,错别字普遍,甚至简单的字也不会写。更为糟糕的是很多学生面对封口的字,都是从右往左封口,有的甚至不封口。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日益扭曲变味了。如此下去,学生便会养成不良的书写习惯,出现近视、斜肩、驼背、脊椎弯曲等现象,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影响一生的发展。其实这就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不尊重。
古人云:“字如其人,人如其字”。由此可见把字写好的重要性。字是一个人的“门面”,字的好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应这个人的面貌、素养。因此,在教学语文课时,我把写字教学当作重点。每天上一节写字课,培养学生的写字兴趣,引导他们把字写好,因为“写好字”这也是学好语文的一块“敲门砖”。这也是一种修养的历练,对传统文化的致敬。
二、课内重视传统文化介绍
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五十六个民族生活丰富多彩、习俗各具特色。中华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传统文化,北京故宫、山东泰山、山西五台山等都已经被列为世界遗产,民间工艺、艺术、风俗等都蕴涵着深厚的文化传统。
以上无不体现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比如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围绕“中华民风民俗”这一专题编写的。选编的4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丰厚底蕴。如老舍先生在《北京的春节》里用朴素自然、流畅通达的语言,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再现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隆重与热闹,温馨与美好。还有《藏戏》被称为藏文化的“活化石”,课文讲的是藏戏的形成和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等。
三、课外丰富传统文化知识
在我国的名著宝库里,蕴涵着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等待我们去探索。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课堂资源,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不失时机地推荐经典名著,引导学生去读“四大名著”,读《三字经》,读《论语》,读《离骚》……从经典中认识为祖国“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经典名著有助于学生养成“天下为公”的理念;“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言必信行必果”的原则;“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意志;。
课内、课外阅读了解我国的优秀文化,积累词句还能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俗话说的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养成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还要引导学生从书本中了解各类文化。在阅读中,了解文化艺术固然重要,但学会思考文章寓意,文化的精髓更为重要。
四、发挥诗词的主阵地作用
在小学语文教学任务中,古诗词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古诗词的价值不仅在于给人以艺术的熏陶,更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因此,要发挥古诗词教学在弘扬传统文化中的主阵地作用。
古诗词特有的音韵之美,决定了古诗词特别适合诵读的特点,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正说明了吟诵的功效。吟诵可以使鉴赏者感知诗词的音调美和诗词中特定的意境,其作用是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体会诗词的语言和韵律美,并受到情感的熏陶。吟诵得多了,还可能引发鉴赏者的想像、联想、体验和感受,潜心品味诗词中的意境,如鱼之游于江海之中,自有无穷乐趣。所以,我们老师要在教会学生吟诵古诗词上下功夫,让学生通过吟诵感悟诗词魅力。
古诗词的意境更是繁富多样的。李白、苏轼的诗词往往透着雄伟、粗犷、奇特,王维、李清照的诗词散发着柔美、优雅,婉约。学习古诗词还要把作品的意境和时代背景相结合,融入文化内涵,这样才能真正认识和领会作品的艺术魅力所在。
当然,熟读成诵进行语言积累是传统语文教学的法宝,也是语文学习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经典的古诗词更应该让学生多多积累。春天时吟诵“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夏天时吟诵“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秋天时吟诵“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冬天时吟诵“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让学生尝试写诗或让学生把一些古诗改编成小故事,让他们也当一回诗人,穿越时空,陶冶情操,继而传承中华文化。
五、以传统节日为探究体验
在我国春节的礼庆活动中,掸尘的习俗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勤劳、爱清洁的良好习惯;吃年夜饭的习俗体现着家庭和睦的精神;倒贴“福”字寄托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清明节的禁火寒食和扫墓体现着尊老敬祖的传统美德;重阳节的登高、吃重阳花糕等含有敬老、祝贺长寿之意等。想要更好的体味文化内蕴,就必须走出课堂、走进生活。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我们的学生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在实践中去传承中华文明,其意义是深远的。
传统节日活动本身就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最佳时机,在此期间重视的传统教育活动会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可以以某个传统节日为契机,结合生活实际带领学生体味传统文化内涵。语文的教学不能仅仅拘泥于课堂之上,要将其延伸到课下、校园里、生活中。因此,在知识的海洋里,教师还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这样才能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文化知识。教师还要拓展、启迪,让学生更加热爱传统文化,成为文化的传承者。
丁江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