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探研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小学数学,情感体验,创新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1-03 11:30
摘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时代赋予教育的新使命。解决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学会用数学思想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对开发学生潜能、引导学生开展探索式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探研了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
新数学课程标准中所说的“解决问题”教学,要求把数学知识寓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利用有关知识经验,通过学生的探究和教师适当的点拨指导,既解决了问题又学习了数学知识,形成了数学能力,并能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其实质就是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参与和体验知识技能由未知到已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精心预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热情
创设“问题情景”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不协调-探究-深思-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在问题设计时,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性和逻辑性,问题一般可分为三组:首先是为学习新教材铺垫的问题组;其次是数学知识的逻辑化问题组;第三是数学知识的应用问题组。三组问题相互联系,形成结构性问题组。为学生创设问题解决的情景,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探索式学习。
二、引导主动探究,增强主体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突出学生的“主体”,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发挥学生的潜力,在主动探究中增强主体意识。主动探究可分为五个步骤:
第一步:理解你的问题;第二步:选择一个计划;第三步:尝试你的计划;第四步:检查你的答案;第五步:反思你做了什么。
当然,以上五个主动探究的步骤,并不是一个接一个地直线式进行的,其间有反复、有波折。应该依据具体的情况灵活地运用解决问题的策略,适当地突出或削弱某一个步骤,以便更有效地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三、暴露思维过程,锤炼思维品质
数学教学,不仅要会做,更要让学生掌握数学思维的方法,养成敏捷、独特、灵活、缜密等良好的思维品质。展现思维过程是发展学生思维的过程,我们总是在曲折中求思简捷,在运用中变得灵活,在疏漏中学会缜密,在思考中学会思考。展现思维过程是形成良好认知结构的需要,也是防止两极分化的有效措施。
例:一桶油连桶重36.5千克,用了一半后,连桶还有20.5千克,油桶重多少千克?此题在作业中出现过几次,有多种解答方法,但有一定的难度,是开发学生思维的好题。在教学中,学生先读题,思考片刻,学生举手汇报列出的算是:
生1:算式是“36.5-(36.5-20.5)×2”,先求半桶油的重量,算式是“36.5-20.5”再求全桶油的重量,算式是“(36.5-20.5)×2”,“总重量-全桶油的重量”就能求出油桶重多少千克。
生2:算式是:“20.5×2-36.5”把20.5×2算出一桶油和两只桶的重量,减去油和桶的总重量,就是桶的重量,所以算式是“20.5×2-36.5”
生3:算式是:(20.5-36.5÷2)×2……
生4:设油桶重为X千克。36.5-(36.5-X)÷2=20.5
……
然后,让学生都也来说说思路,暴露思维过程。在交流中让更多的学生相互得到了补充,从中学会了分析问题、表达结果相结合过程的策略和思想方法。
四、引导反思评价,优化解决策略
反思评价是让学生体验成功与进步的一个重要过程,能让成功的学生增强自信,让未成功的学生得到鞭策,让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得到张扬。
例如笔者让学生解答这样一道题:在一个正方形池塘的四周种树,每边都种有20棵,并且四个顶点都种有一棵树,池塘四周共种树多少棵?很多同学都做出这样的答案:20×4=80(棵)。这时我就引导学生画出每边种4棵或5棵情况的示意图,来归纳总结规律。从示意图上可以看出,每边种4棵,一共要种12棵而不是4×4=16(棵),每边种5棵是16棵,而不是5×4=20棵。为什么不论每边种4棵或5棵,都是比原来设想的少4棵呢?学生通过仔细观察示意图,发现原来解答的错误在于把四个顶点上的4棵树计算了2次,所以都多算了4棵,正确的解答方法应该把重复计算的4棵减去。所以正确答案应是:20×4–4=76(棵)。实践证明,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开展评价,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内在动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在评价过程中,要对照目标进行自我评价,形成自我反馈机制,这是开展问题解决教学的关键所在。
五、演绎拓展变化、强化应用意识
以《三步计算应用题》为例,教师引导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做好如下几个方面:
1.模仿性演练。教师可以继续提供与课的开始相近的或类似的情境:学校体育室里有一些篮球,四年级学生借走了15个,剩下的篮球个数比借走的5倍少10个。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变式性演练。如提供信息:某超市水果柜台,苹果有90千克,是桃子的2倍,桔子比苹果多3倍少12千克。让学生自主地梳理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3.拓展性演练。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自己从生活周围寻找情境,收集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等。演绎拓展的过程既是低层次解决问题的结束,又是更高一层次解决问题的开始,课堂教学的深化环节,也可以延伸到课后让学生去实践、去探索。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时代赋予教育的新使命。解决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学会用数学思想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对开发学生潜能、引导学生开展探索式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它为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能力,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新思路,新策略。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大全》陆昌然编,宁波出版社,2008年09月第一版。
[2]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3]史宁中:注重“过程”中的教育——《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的若干思考;小学数学教学网,http://www.xxsx.cn/item.aspx?sid=10&iid=4831。
[4]《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孔企平、胡松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左红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