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50年6月25日,朝鲜半岛开始遭受空前劫难,于1953年7月27日宣告休战。在这期间朝鲜战争题材小说、韩国战时小说发展旺盛。我们可以通过研究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来透视当时的社会历史,同时也可以反映出当时的文学动态。朝鲜韩国作品大都通过对正面人物、反面人物及特殊人物的描写来表现爱国主义及当时作家对战争的认识及观点。但是无论在朝鲜战争战时小说,还是韩国战时文学小说中,我们不能忽略的内容是小说中对女性形象的描写。
关键词:朝鲜战争战时小说;韩国战时小说;女性形象;文学动态
一、绪论
在朝鲜战争时期,朝鲜、韩国战时文学发展旺盛,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描写占了很大比重,无论是在朝鲜,还是韩国,战场上还是战场后方,女性在战争中的角色及精神是不可忽视的。本文拟通过对小说《赵玉熙》,《礼物》,《春在朝鲜》,《亡灵》等作品中主要出现的女性形象进行对比,找出两国小说作品中女性形象的不同之处,并浅析出现不同点的原因。
二、朝鲜与韩国的战时文艺理论
金日成在战争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都制定了文学作品创作的具体任务和方向。为了迎合战争时期的特殊要求,相比文学的审美性,朝鲜更注重将文学作为武器,“一切为了祖国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品要激发爱国主义,不允许有颓废内容,这是朝鲜战争当时的文艺政策。
韩国与朝鲜战时文艺理论不同,朝鲜文艺理论中不允许有颓废内容,但是韩国战时文艺理论倡导,通过大众道德的沦落来揭露战争给人们带去的伤害。韩国当时许多作品的内容主要有激发爱国心,家庭解体及性道德的歪曲,现实的堕落,维护人性等主题。
三、战场上的坚强女性
1.朝鲜战场上的女性形象
朝鲜战争战时小说作品中的女性是不输于男儿,积极投入战斗的女性形象。在很多朝鲜战争战时小说中可以看到很过直接投入到战斗中,不怕牺牲的朝鲜女战士。
《赵玉熙》中的主人公赵玉熙,是朝鲜最早的女英雄,受到了很多关注。小说中的主人公赵玉熙,结婚一年失去了丈夫,独自抚养孩子,之后战争爆发,她放下孩子,自己加入游击队,为了祖国进行战争。在游击队里,她不是做杂活的女人,而是与人民军一起在战场上战斗的战士,甚至做到了袭击组的分队长。在战斗中,她不顾个人安危,为了完成任务勇往直前,被敌军抓到严刑拷问,但她没有屈服,最后在反抗的时候被抢打死,壮烈牺牲。
2.韩国战场上的女性形象
韩国战时小说中,基本上没有像朝鲜战时小说中在战场上投身战斗的女战士,韩国战时小说中描写更多的是以女医护者的形象随军出现的女性,在小说中所占角色较小。
《礼物》中有一个叫吴恩熙的女子,她作为医护者进入前线,她给自己战场上的未婚夫的最大的礼物就是与未婚夫一起在战场上战斗。但是恩熙进入前线战场的唯一原因就是因为自己的未婚夫,是为了得到男性的认可,而不是为了战胜国家危机,这是其中的一大缺陷。
两国小说中女性形象的不同与当时两国战时文艺政策有很大关系。在朝鲜文艺理论的影响下,其作家作品中的形象都是积极向上,勇敢无畏的,而韩国不同,没有写积极内容的硬性规定,所以作品中表现出了女性弱于男性的一面。
四、战场后方的女性形象
1.朝鲜战场后方的女性形象
在朝鲜战时小说中,战场后方的女性与战场前方的女性一样,为了战争积极进行活动。
你时常可以看见一伙一伙的妇女,有的背上背着小孩,拉犁的拉犁,撒种的撒种,后边的妇女站成一溜,背投身着手,哼着歌,踏着像舞蹈的步子,用两脚培着土。
晚上回家把孩子安顿好,她们又坐在昏暗的灯光下,缝衣服,做鞋子,尽量多地供应给前线部队。(《春在朝鲜》)
这就是朝鲜劳动妇女,她们虽然没有战斗在战场上,她们却在战场后方耕种、收割,不仅如此,她们还缝衣服、做鞋子,供应前线。战场后方依然是战场,这些活动看似平凡,实际上十分伟大。在艰难的岁月里,她们支撑起后方的家园,保证后方安定。
2.韩国战场后方的朝鲜女性
韩国战时小说中的大多数女性形象与朝鲜女性形象不同,韩国战时小说中,以避难所为背景,以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卖淫为题材的作品较多。
《亡灵》中的女主人公难捱生活的困难,成为别人家做饭的佣人,后来发现主人家的男主人是因为避难失散的丈夫,她为了不破坏丈夫的新家庭,独自逃走,但后来还是因为生活迫于无奈卖身。
为了响应当时的文理理论,朝鲜小说中后方女性也在积极战斗,就连老年妇女也把所有军人当成自己的孩子,无私奉献。韩国不同,当时文化背景是通过作品表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害,所以女性的命运大都十分悲惨,卖身成了很多女性特殊的谋生手段。
五、结论
通过上文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小说中无论朝鲜女性还是韩国女性,战争都给她们带去了无尽的灾难。她们的应对策略不同,朝鲜女性更多的是投入到战斗中,在战场前方,她们亲身投入战斗,在战场后方,她们积极劳动供应前方;韩国女性有很多在战场前方救死扶伤的医护人员,在后方,许多女性为了生存而进行卖身。
这些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描写与当时的文艺理论倾向和文化背景息息相关,两国文艺方针的不同是两国作品中女性形象有很大差别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惠雁冰,《论抗美援朝文学中的复合视角》,《人文杂志》,2007,4。
李伟光,《论杨朔抗美援朝文学作品中的朝鲜形象》,延边大学硕士论文,2009,5。
李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