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些年,慕课在国内外得到积极推广和应用,为提高独立院校的教学质量,进一步扩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增强学习的灵活性,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本文欲论证慕课教学模式在独立院校任意选修课教学中的可行性。
关键词:独立院校;慕课;公共选修课
一、慕课的发展特征
MOOC一词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英文简写,即“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音译“慕课”。
顾名思义,慕课的特点是大规模、在线和开放。“大规模”指学习者人数,与传统课程只有几十个或几百个学生不同,一门慕课动辄上万人。“在线”指学习在网上完成,不受时空限制。“开放”指世界各地的学习者只要有上网条件就能免费学习优质课程,对所有人开放。此外,还有其他一些显著特点。
1.参与慕课教学的多为世界名校
2012年,慕课课程数量飞速增长,并且参与的名校与日俱增。如edX作为一家非营利性教育机构要求与其合作的学校需是所在地区的个中翘楚。Coursera的合作对象是每年世界大学学术排行前5%的学校。
2.学习者多为具有一定学历的年轻人
2013年,美国杜克大学开设了其第一个慕课《生物电:定量方法》。在该课启动一个星期之后,通过email形式向登记在册的11000学习者发放了问卷,其中收回问卷3576份。通过分析了解到仅收回的这三千多个注册学生,43%的学习者年龄仅在25岁以下,35岁以下的占到了70%多,可见慕课在年轻人当中较受欢迎。大约有2/3的学生有学士学位,学士以上学历的人数达到72%。
3.慕课授课过程与传统教学相似
以前的网络公开课就是简单地将传统的课堂搬到网上,是学习者“看”名校老师上课。慕课结合网络用户的特点精心制作,是学习者“听”名校老师上课。具体来说,慕课定期开课,这一点和学校的学期相似,错过需等下次开课再参加。其次,慕课会有提问,学习者须回答问题才能继续上课。另外还有作业和考试,通过考试后发放结业证书。
4.慕课课程碎片化
慕课一节课视频时间通常很短,几分钟到十几分钟。传统教学的课程为45分钟,但学生真正能利用的时间只有10-20分钟,所以慕课精悍短小的视频课程更符合学生的阅读特点。
5.慕课现有平台丰富,参与课程科目种类繁多
目前国内外慕课平台有11个,如Coursera、edX、Udacity、学堂在线、EWANT等。其中每个平台有很多的课程。截止2013年,全球最大的网络课程联盟Coursera共享了408门课程,涵盖人文、教育、管理、信息技术、经济等门类。edX提供了60门课程,包括法律、历史、科学、工程和人工智能等领域。“学堂在线”是清华大学研发的中文在线慕课平台,于2013年10月启动,至今已先后上线22门课程。通过以上数据统计,慕课不仅课程种类繁多、覆盖领域广泛。
二、独立院校学情分析
1.学习基础薄弱。独立院校的学生知识基础比较薄弱,且同届学生的差异性较大。同时,学习能力普遍较低,上课时注意力易分散。
2.学习目标不明确。据调查,将近一半学生处于一种盲目的学习状态,缺乏学习动力。这也是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主要因素。
3.自律性差。独立院校的学生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对自身要求不高,纪律松散,经常出现迟到、早退、逃课等现象,究其原因,大多数学生对所上的课不感兴趣。
4.课堂参与不积极。独立院校的学生绝大多数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缺乏主动性。经常会出现老师在讲台唱独角戏,学生在下面干自己事情的现象。上课玩手机、看闲书、睡觉的行为时常发生。部分学生喜欢往教室的后面坐,前排座位没人坐,老师“隔空”上课的现象也不少见。
5.考试风气差,作弊现象猖獗。大多数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考试前老师们通常会“划重点”,这就导致学生认为只要在考前一星期复习就能通过考试,甚至有些学生会做小抄,考试少了公平公正,大多数的学生加入到了作弊的队伍中。
三、慕课为独立院校学生修读选修课带来的优势
1.可满足学生的选课兴趣。慕课拥有四大平台,每个平台涵盖多门类、多语言的课程上千种,更能满足绝大多数学生的兴趣方向。
2.能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慕课的教学者多为国内外一流名校,授课教师也是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诱惑。
3.可使不同学生自由安排时间。慕课虽有固定的上课时间,但学习者可在其开放的时间段内将所有内容学习完即可,不必按照其每节课的开课时间上课。所以,对于学生来说,学习的时间更加自由。
4.碎片化视频更适合学习。学生听课的注意力指标数随着老师讲课时间而变化。如一堂45分钟的课,教师讲课开始时,学生的兴趣激增,中间有一段时间学生的兴趣保持平稳的状态,随后开始分散,注意力指标下降。慕课课程视频多为十分钟左右,短小精悍,更适合学生的阅读学习特点。
5.慕课教学模式完整。慕课有着严格的教学程序和完整的教学模式,包括选课听课、互动讨论、课上提问、课后作业、评价考核、期末考试等,通过考试后会发放证书,这个证书可以作为与学校任选课学分互认的依据。现如今,已有多所高校开始探索利用慕课平台修读任选课、学分互认的模式。
参考文献:
[1]陈丽娟.论慕课视野下的通识教育——以公共选修课实施为例[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1:105.
[2]邓宏钟.“慕课”时代的课程知识体系构建[J].课程教育研究,2013,21:5.
[3]宋东辉.“慕课”在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开发与应用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2014,06:77.
[4]王伟亚.我国高校公共选修课管理的问题与对策[D].山东大学,2013.
[5]颜姣姣.“慕课”引入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5,03:222.
[6]张建珍.高职院校选修课慕课化方案探索[J].计算机教育,2005,04:79.
[7]赵玉成.新兴慕课课程特点和优势分析与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5,03:231.
兰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