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比较文学教学困境及对策探究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独立学院,本科,选修课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1-02 16:20
摘要:比较文学教学在综合性大学中发展状况良好,而在一般本科尤其是独立学院中则处境尴尬,不被重视,师资弱,教学普遍存在空洞、学生学不到实际内容,难以把握学科精髓,写作相关论文困难。面对这种状况,本人认为应结合独立学院特点,适当取舍,在实际教学中打破教材编制,在传授基本理论的同时,加强研究成果的穿插,以实例来训练,让学生学有所获。
关键词:独立学院;比较文学;教学困境对策
比较文学是一个相对年轻的学科,伴随着1985年比较文学在大陆的复兴,教育部明确规定比较文学是大学中文系的必修课程。比较文学在我国的综合类院校中开展的较好。在实际的操作中大多学校都把比较文学当做选修课来对待,重视程度不够,在一般的本科院校中尚且如此,更遑论在一些独立院校,本文试就比较文学教学在独立学院的困境,进行简单的分析,并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来提出相对应的措施。
一、独立学院比较文学教学困境
比较文学在中国虽然很早就萌芽,在20世纪初也经历了发展,但真正在中国大陆蓬勃发展则是在20世纪的80年,也就是“1985年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在深圳大学正式成立,并成为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的分支机构。”[1]新时期比较文学蓬勃发展,且在高校中扎下了根基。中国教育部明确规定比较文学是大学中文系必修课程。
但是该学科还很年轻,在一般本科院校中起步晚,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更是多,更不用说是独立学院了。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重视程度
与一般本科和重点院校相比,比较文学学科在独立学院的实际教学中被忽视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学时少,对学生的要求不高,期末的考试也以开卷考查的方式进行。独立学院的教学课时没有固定的安排,往往会随着学校的政策而变化。如,本人所在的院校一般一周有一次课,除去放假、学校的运动会等事件外一个学期实际上课时间并不多。在10几次课的教学中,既要对学生进行基本理论的教导,又要对主要研究领域进行介绍,还要在学术论文写作上进行启迪,完成这些内容对于教师来说有挑战性,对于没有任何学科基础的独立学院的学生来说是相当困难的更是任务艰巨。
2.教学空洞化、理论化
为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在有限的课堂中只好根据自己的知识积淀、兴趣和爱好,算着时间来进行。由于教学时间比较有限,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只好先对学生进行基本知识的启蒙和基本理论的解释,这样造成的结果是,学生感觉比较文学科学过于理论化,一个学期讲完了学生依然入队云里雾里,面对什么是比较文学这个问题,依然瞠目结舌、抓耳挠腮。学了一肚子理论,终于也有了兴趣,但是在面对毕业论文的写作时,空有兴趣,写出的文章却根本不是比较文学的东西。这也从一个侧面展现出教学的实际效果不够好,没有落实到学生的实践中去。
3.重要性认知不足
其实无论是重视程度不够还是教学的理论化、空洞化,究其原因是对比较文学学科重要性认知的不足。比较文学学科开设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这个问题学术界的看法也是不一致的。有人偏重于强调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认识,其目的是维护比较文学的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也有人更注重学科教学的实践性和实用性。由于看法的不同导致教学实践中重心也有所不同。不可否认在有些独立学院中这门学科的开设可能只是为了赶时髦。本人认为比较文学的开设首先是为了给从事文学欣赏和文学研究的高校文科生一种更为宏观和开阔的视野和思路、观念、方法,让他们能站在更高、更客观的角度去看待中外古今纷繁复杂的文学现象。比较文学学科有强烈的世界公民意识,有更多的宽容性,需要学者去充分尊重“他者”的文化个性特征和价值追求。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日益频繁,随着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交流并不是完全平等的,就如同赛义德的后殖民主义学说中所说的,未来的竞争可能是文化的竞争。其实也正是这样的状况我们才更要有文化交流的主动意识。比较文学学科带给我们的恰恰就是这种意识和胸怀。
二、对策研究
基于以上的现状和困境,我觉得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破除困境:
1.破除功利心态,树立学生的“比较视域”
在独立学院中课程的设置更多的是为了面向社会,强调其实用性和针对性,故一般来说开设的课程都会是在短时间内有效果,甚至会是能量化呈现其成果的。毕竟独立学院跟其他的国家高校相比缺乏更多的国家政策和财力的支持,决策者不得不考虑的功利些。这本无可厚非,但是既然在学校中有文科教学,有师范类专业,那么就有必要在这些专业中破除功利性,毕竟这些学生将来要面对的是人才,文科的人或许不会给你建造大厦,但他们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灵魂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甚至会塑造和影响国民的良心。所以刨除一些功利性在短时间内看是吃亏的,长久来说是造福社会的。
在实际的教学中增加课时设置,不把这个学科看的可有可无,也不是为了赶时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首先要学生树立一种“比较视域”的价值追求。[2]为此教师要对比较文学学科有深入透彻的研究,关注学术前沿的知识,贯彻各门学科的知识,培养他们的对世界各种其他文化的包容心态。
2.时间有限,摘取精华
鉴于教师不太能干涉学校的课时设置,在有限的时间内我们能做的就是找出那些学科精要的东西在课堂教学中去进行,把一部分东西放在课下让学生来完成。可适当减少或淡化理论性内容的教学,在回答什么是比较文学的问题时,给出具体的例子,如,华兹华斯和陶渊明田园诗比较、茶花女与杜十娘爱情悲剧比较等,通过大量的实例让学生来总结那些是比较文学研究的范畴,把一些理论落实到论题上。
比较文学尽管发展时间不算太长,但也有着相对比较丰富的学科内容,几乎每个版本大的教材都有关于“形象学”“译介学”“文类学”“比较诗学”“文学与宗教”[3]等10多个不同的分支,每一个分支又都有其庞大的研究发展和相关理论。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学识和兴趣来对他们进行取舍,与其面面俱到,泛泛而谈,不如摘其精要,深刻挖掘。
3.实例教学,论文考核
在选定教学重点后,就要开展实际教学内容,在这里建议开展实例教学。如在讲授形象学时,在对学生进行基本理论教学外,最重要的是要找出比较有代表性的论文来对学生进行实力指导。如,本人在教学时让学生观看了美国迪士尼版的《木兰》,让学生尝试分析美国文化中的木兰与中国传统文学《木兰辞》中形象的不同,且让他们自己动手写成论文,还提供了相关论文让学生观摩学习。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去发现一些比较文学形象学的论题,如近代文学中的英国人形象系列,体会发现的快乐和成就。
在期末的考试中,笔者所在的学校是出试卷以开卷考试的方式来进行,这从某种程度上也能达到学生对学科知识进行大概了解的目的,但并不深刻。所谓学以致用,有些学生尽管考试卷面成绩不错,但是在随后的毕业论文写作中写出的论文却面目全非,故建议考试和论文考核结合起来,可以要求学生写作两三千字的小论文对自己感兴趣的比较文学论题展开论述,真正把知识学到肚子里,强化比较文学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主编,杨乃乔:比较文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2]段祥贵,比较视域和本科阶段比较文学教学新路径语文学刊2010.4133
[3]孙景尧、谢天振:比较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翟燕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