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郭沫若文艺性散文风格之流变

  摘要:对郭沫若的研究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个较为重要的领域,许多专家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中做出了意义巨大的贡献。散文是郭沫若先生较具代表性的创作,对其散文尤其是艺术性散文的研究有多人涉足,但从整体上,却未能像研究其诗歌和历史剧那样形成一定的规模。基于此点,本文对郭沫若文艺性散文风格之流变展开研究。

  关键词:郭沫若;文艺性散文;风格

  散文是指不押韵、句法不整齐的文章,现代文学中的散文则是一种更为自由的形式,且蕴含纯文学的意义于其中的文章。从广义的角度上讲,散文包括杂文、记叙文、抒情散文、报告文学等,而狭义的散文则特指记叙文和抒情散文。郭沫若是我国著名的现代文学家,也是新诗奠基人之一,他所创作的文艺性散文多集中在20年代和40年代,在这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其散文也形成了迥异的艺术风格,鉴于此,本文以这两个时期为切入点,对郭沫若文艺性散文风格的流变进行论述。

  一、20年代郭沫若文艺性散文的风格

  1.忧郁的悲伤感怀风格

  在20年代,郭沫若文艺性散文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忧郁的悲伤感怀风格,这种悲伤源自于作者对异族歧视的痛恨和被辱没的感受。《月蚀》一文是郭沫若以自己亲身的所见所闻所感,写出了当代知识分子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表现出了对“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愤懣和哀伤。该文中写到:要去黄埔滩公园,不穿洋服便不能去吗?不能。穿和服可以,穿印度服也行,就是穿中国衣服的不行,这是对中国人民一种莫大的侮辱和蔑视。上海很多公园门上都悬挂着“华人与狗禁入”的公告牌,洋人领着狗可以大摇大摆的进入,但中国人却不可以。郭沫若在《月蚀》中,并没有直接描述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和百姓如何的民不聊生以及帝国主义的飞扬跋扈,而是将月蚀作为引线,巧妙地在简洁的场景描写中,穿插了议论与联想,从孩子天真的言行之中,映衬出作者内心的悲凉凄苦与烦闷。《月蚀》是一篇写实的文艺性散文,其深切表现出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痛恨。在此之后,郭沫若又运用漫画的艺术手法创作了《梦与现实》、《昧爽》、《寄生树与细草》等散文作品,这些作品通过对比、夸张、隐喻的艺术形象,对黑暗现实的丑恶给予了无情的嘲讽,表现出了作者深层的民族忧患意识。这种忧伤、悲郁的情绪笼罩着郭沫若先生1924年前后创作的所有散文作品,这些作品也都被赋予了一种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

  2.优美的真挚感人风格

  郭沫若先生于20年代所创作的文艺性散文作品几乎都是在妻子佐藤富子情爱的慰藉下形成的。这些作品从另一个方面表现出了作者对生命和美好生活的热爱。高尚、纯洁、唯美的爱情是文学创作的温床,郭沫若在《瓶》一文中除了对母亲的往事进行了追忆之外,还对海边宁静的生活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对云雨变化的感受和对大自然清香芬芳的赞美,无不体现着作者优美、真挚的情感。郭沫若先生20年代的艺术性散文作品中的优美、真挚与亲切不仅体现在语言的自然和清新上,更主要的原因是他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入微,如《菩提树下》一文中对养鸡的描写等等。《小品六章》则是郭沫若先生从生活中捕捉题材写成的散文,每一章都是一帧帧优美的风景画,其中既有中国的水墨画,又有日本的版画和西洋的水彩,在这里,散文已经不再是情感的宣泄,而是一种情感的沉静与珍藏。郭沫若先生20年代的散文作品中彰显出了一种情绪化的优美,景物的描写和心态的流露全部都是情绪化的渲染结果。在进行《女神》一文的创作时,郭沫若先生处于一种混然忘我的境界,然而现实的冷酷无情使其不得不重新回到真实的生活及情感之中,也不得不使他对来时的路进行回顾,这为郭沫若先生散文创作中思考与感悟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二、40年代郭沫若文艺性散文的风格

  1.语言和情感更加明净质朴

  与20年代忧郁的悲伤感怀风格相比,40年代郭沫若的文艺性散文的语言及情感更趋向于明净和质朴。从郭沫若先生30年代创作的几篇艺术性散文中不难看出,他的思想发生了非常明显的转变,逐步转变为外倾向型。受思想转变的影响,他的散文创作风格也发生了变化,如《鸡之归去来》一文,其中对病态的妇人、亡国的朝鲜人的描写隐含着冷眼与讽刺,虽然文章仍然是以田园生活为写作题材,但却明显有了对黑暗社会的分析和批判。郭沫若先生在40年代后所创作的散文作品,内容更加广泛,语言也更为简洁和质朴,读者从中可以感受到一股成熟的气息和了无杂尘的明净,这除了与散文的内容、语言和文字有着密切的关系之外,也与作者自身的内在情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在这一时期,郭沫若先生的散文从思想脱去了哀愁,不再停留在对社会人生的感慨及人生境遇的抒发上,而是充满了对现实生活乐观向前的精神。

  2.审美意象更加含蓄深沉

  40年代,郭沫若先生的散文变得更加含蓄和深沉,主要体现在面对相同的审美对象有不同的审美意象和情感蕴藉。审美意象变化最为明显的散文作品有《路畔的蔷薇》、《芍药及其他》,同样都是被遗弃和被抛弃的鲜花,前者却被人们供养在破土瓶当中,后者则被插于小巧的白瓷瓶内,这种情绪化的伤感与欣喜非常明显。散文尤其是文艺性散文,其最大的魅力在于真情实感的体现,几乎所有的散文都是作者对实际生活所接触到的事物、事件、景观所引起的感怀和思想的真实记录。郭沫若先生创作的文艺性散文最突出的便是真实的情感。时代对人生的影响以及人生境界的变化,带给了郭沫若先生不同的散文风格,文章中所表现出来的气势、思想无不彰显出了作者人生和审美境界的不断变化。

  结论:

  总而言之,郭沫若先生的文艺性散文具有着一种强大的内在生命力,这也是其散文的可贵之处,或者是郭沫若人生进取过程中个性情操的自然流露。通过对郭沫若先生文艺性散文风格转变的分析研究,使我们对他有了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这样才能将现实中的他与文学中他重合到一起。

  参考文献

  [1]刘钦明.散文的诗诗的散文——郭沫若诗歌、散文创作的一点比较[J].青海师专学报,2005(6):35-37.

  [2]李生滨.一个田园牧歌的小品文时代”──散论郭沫若是20年代文艺性散文[J].郭沫若学刊,2000(3):88-90.

  [3]傅正乾.郭沫若与屠格涅夫散文诗比较论[J].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55-57.

  [4]张慧.郭沫若文艺性散文中的模糊语言与翻译研究[J].外国语文,2012(8):25-27.

  郑云霞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