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导向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高职,职业素养,就业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1-03 15:17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招人难和毕业生就业难等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职业素养已成为学生就业和持续发展的阻力,其重要性也引起企业和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本文基于就业导向探讨了培养和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方法途径,以期能培养出人格和能力兼顾、满足社会企业需求的人才。
关键词:就业导向;高职;职业素养;培养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型,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高职毕业生人数逐年攀升,同样不可避免地要面临严峻的就业考验。我们从企业调研中发现,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动手能力非常青睐,可他们“难伺候、工作质量差、工作效率低、留不住”等职业素养不高的情况往往让企业在聘用员工时犹豫不决,甚至放弃选用高职毕业生改为聘用学历更高的候选者。从以上现象可以看出,近几年高职院校过度以“技能”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经济需求脱节,偏离了“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单纯的“工具型”人才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职业素养缺失或低下已严重降低了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甚至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高职院校学生要想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不仅要有过硬的职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能“留得住、干得好、博得好口碑”,这样才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真正实现成功就业。因此培养高职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迫在眉睫且尤为重要。
一、职业素养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职业素养”就字面意思可理解为人们在从事某一具体职业活动中应具备的素质和修养,是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个体在完成和发展职业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是后天逐渐养成和发展起来的。关于职业素养的内涵,学者们因研究方向和理解角度的差异有不同的诠释。依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提出的素质冰山模型,一个人的全部才能可以看作是一座冰山,冰上的部分(体积约占1/8)包括知识、技能等显性要素,能够被观察和测量,可以通过培训、锻炼等方式提高;冰下的部分(体积约占7/8)包括价值观、社会角色、自我形象、个性品质、职业态度等隐性要素,难以被观察和测量,不容易受外界影响而得以改变,但却对人的行为及表现起关键性作用。国内“学术和职业界对职业素养的理解由于侧重面不同而有一定的偏差。学术界的职业素养内涵一般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而职业界的职业素养相比之下比较具体化,通常包括合作素养、创新素养、道德素养、专业素养等几方面。”[3]可以看出,大家研究的依据、分类方法等有些区别,但对职业素养重要性的看法是一致的。
综合起来笔者认为,一个职业人应兼具职业知识和技能、职业能力(包括有效沟通、团队合作、执行能力、自我管理、学习策略等)、职业素养(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精神)(如图1所示)。职业素养又可细分为职业通用素养和职业专门素养,职业通用素养是指从事任何职业都应具备的素养,具有普适性,比如守时、不公为私用;职业专门素养是指完成具体岗位任务时应具备的素养,比如责任心、质量意识。
对学生就业来说,职业知识和技能是必备要素且非常重要,它决定着“做不做得了”这份工作;职业能力是将职业知识和技能应用在职业活动中,是胜任某一职业岗位的必要条件,决定着“做不做得到”;职业素养是对职业能力的深化和提升,直接决定着“做不做得好”。正如图1中的金字塔所示,这三方面彼此依赖,相互融合又有所区别,三者兼备才是完整的职业人。其中职业素养是金字塔的根基,没有了根基,塔就如空中楼阁随时可能倒塌,一个职业素养缺失的职业人即使技能再高、能力再强,也终将被企业所厌弃,因此“德才兼备破格使用,有才无德限制使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成为众多企业选用人才的标准。由此可见,不管是对学生就业和个人发展而言,还是对企业的长远利益而言,职业素养都是不可忽视的关键要素。
二、就业导向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探索
如前所述,职业素养的培养需要长期的职业实践,并且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高职学习阶段一般为三至四年,让学生的职业素养在短短的三四年内有质的飞跃几乎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因此高职职业素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指明正确的方向,奠定扎实的基础,挖掘学生的潜质,当学生走上社会成为一名真正的职业人时,能积极自觉地进行自我调整,迅速适应企业需求,成为一只“潜力股”。那么如何帮助学生在校期间有效提升职业素养?这就需要构建一个从标准到内容到方法的科学的、不断发展的职业素养培养体系。
1.围绕企业需求,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1)开展企业调研,提炼归纳对应专业的职业素养
通过对相关企业岗位需求的调研,分析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教师和企业人员发挥各自优势,提炼归纳专业对应的岗位群有哪些特定的职业素养并加以梳理,同时结合各专业的生源特点制定职业性、针对性和适应性强的人才培养方案,使之成为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的可靠依据。
(2)以就业岗位群为依托,将职业素养具体化
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对职业素养内容的描述往往抽象、空泛、口号式,实际培养时可操作性差。例如“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那么学生怎样才算是具备或提升了这些职业素养呢?根本无法评判。因此,我们需要结合各专业的就业岗位群把这些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以国际贸易专业的主要就业岗位外贸业务员为例,可具体化为:准时上课/上班,不迟到早退,充分利用好上课/上班时间,上课/上班期间不做与课堂/工作无关的事,不破坏公物……(高尚的职业道德);所有关于客户的要求都要仔细确认,反复核对,避免出错,做好客户资料收集和文件归档,资料不随手乱放……(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积极主动地与单证员角色的同学和跟单员角色的同学沟通好,相互配合,互相监督,把错误率降到最低……(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这样结合就业岗位具体化后的职业素养,培养目标清晰明确,与实际岗位更为贴合,教师评估起来有据可依,学生也能以此自省。
2.充分利用职业活动培养职业素养
(1)项目任务课堂——校内培养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
就业导向的职业素养培养必然要依赖真实的职业活动,而学校教育的局限性就在于缺乏真实的职业环境,因此模拟真实职业情境的项目任务课堂(既包括第一课堂也包括第二课堂)是校内实现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校企要共同合作,参照现实的职业活动精心设计模拟程度高的项目任务,给职业素养的培养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首先,引进企业的管理制度。光有仿真的项目是不够的,还需要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塑造进行具体的管理和指导,使其符合职业活动中的素养要求。例如引入考勤制度加强对学生守时意识的培养,引入质量管理制度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责任心。
其次,职业通用素养和职业专门素养二者兼顾。在项目任务课堂中,职业专门素养与具体的任务直接相关,表现得更为明显,例如,一名外贸单证员在制单时应避免出错(认真严谨),还应与外贸业务员和跟单员多沟通(沟通意识),因此这种职业素养更容易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重视。职业通用素养相对而言在工作任务完成过程中体现得没有那么明显,例如诚实、时间管理意识等,所以常被忽视,而这种素养是形成良好职业人格的重要因素,应受到绝对重视。
(2)企业实习——强化、提升职业素养的关键途径
我们发现,有过实习经历的学生更重视对自身职业素养的提升,职业素养优于没有实习过的学生,甚至许多在校不守纪律、学习不认真的学生实习后有很大改变,职业素养水平大幅度提升。由此可见,模拟的职业情境模拟得再好也比不上完全真实的职业活动情境,真实的职业活动更丰富、更复杂、更立体,学生对职业素养的体验自然也更多元、更深刻,所以应抓住一切机会鼓励、安排学生去企业实习,体验真实的职业活动,强化、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
3.融合企业要素,营造浸染式校园文化环境
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若没有企业要素的参与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能是泛泛空谈,因此需要将优秀的企业文化理念融入校园文化中,帮助学生了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熟悉企业的行为准则和职业规范,加强对企业文化的认知和理念的认同,体验企业文化的精髓,让学生在学校就能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
职业素养是个性品质的集合,是养成性的或习惯性的,无法通过简单的传授完成,要靠后天在职业环境中模仿、磨练,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逐步培养。而我国的高职院校历史较短,学术、文化底蕴都比较浅薄,这就需要学校精心营造校园文化环境,将职业素养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和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生沉浸其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将高尚的职业素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上化于品。营造校园文化的方式很多,主要应做到以下两点:
(1)全员参与,发挥榜样的作用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单靠某几个人或某几个部门是无法创建起来的,不论教师、管理者、后勤服务人员还是聘请的行企专家,都应参与进来共同营造具有高尚职业素养的校园环境,让学生感受到职业素养教育时刻影响着他们。再者,教职员工自身就是职业人,也是每天都会和学生接触的人,其展现出来的职业素养必然会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正所谓“近朱者赤”,因此,所有教职员工都应更新教育理念,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自觉践行身正为范的为师之道,言传身教,让学生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能感受到高素养职业人的魅力,有学习的榜样、前进的动力。
(2)贯穿始终,无处不在
职业素养教育应贯穿于整个高职教育的始终。从新生入学到毕业离校、从课堂教学到实践教学、从通识教育到专业教育、从第一课堂到第二课堂等方面全方位、多角度、时时处处地进行职业素养培养。
总之,社会的发展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严格,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不管是对高职院校还是对学生的个人发展都非常重要,我们还需继续努力,增强职业素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人才培养工作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黄飞青.高职学生人文的基本内涵、基本特点探析[J].科技世界,2010.
[2]蒋龙余.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9.
[3]陆刚兰.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J].中国成人教育.2008.
[4]欧阳建友.李星星.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现状分析[J].当代职业教育.2012.
[5]许亚琼.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李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