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其人其诗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陶渊明,桃花源,魏晋时期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1-03 14:29
摘要:陶渊明是个实实在在的“酒诗人”,这可从他很多作品中看出。但是就在酒的背后,我们常常会忽略一个现象,即被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隐藏的一层“虚构”面纱的自我保护。陶渊明作品中的“虚构”不在少数,实质是为寻找现实世界的一个出口。这里主要对陶渊明其人其诗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陶渊明;虚构;哲学
陶渊明出生于东晋末年,当时社会战乱频繁、民不聊生。他具有凌云壮志,思想上任性不羁,在少年时代就表现出了良好的文学素养。虽然做过小官,但由于社会的混乱黑暗和放任不羁的性格,宏伟志向无法施展,他最终决定放弃官位归于乡里,过自己理想中的隐居生活。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他创作了《桃花源记》,描绘了一个没有压迫剥削,人们安居乐业、幸福自足的理想社会。这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比,其实质是作者对现实世界不满的一种精神寄托,反映了民众对心中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也是《桃花源记》流传千年的原因。尽管这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空想,但陶渊明毕竟给我们虚拟了一个“世外桃源”,可以让人们在精神的世界里自由驰骋。
一、陶渊明其人
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祖父陶茂,为官武昌太守。父亲陶敏也做过官,却不以出处为意。母亲孟氏,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陶侃的外孙女。
二、陶渊明诗作的语言特点
陶渊明的诗词在魏晋时期属于一种简介文采的重要体现。他的诗词主要体现以人民群众及其生活为重要题材的创作意向,是充分接近群众情感生活以及人生价值的重要体验,他的诗歌体现出劳苦大众的真实生活场景,其诗歌语言也有着不同凡响的特点。
1.采用通俗语言
陶渊明的诗歌主要体现一种自然本色,最重要的是体现一种田野的风格,极少出现富贵的情趣,往往是一些比较朴实而且常见的意象。比如“草屋八九间”,“草盛豆苗稀”等,这些意象不但让人一看就能明了,而且还给人一种极其鲜明的形象。这一特点在《归园田居》中表现得极为明显。只要把陶渊明的诗词和当时一些诗人的诗歌进行比较就会发现,同样是描述一件事物,陶渊明的诗歌中就极少出现华丽的辞藻,对事物渲染的一些形容词语也是较少,主要是选择一些名词或者是动词,即便是运用一些形容词也是简单的描述。他这样的语言更为重要的特点是能够把人民群众的生活写进诗歌之中,使普通的日常劳作充满了诗情画意。比如:“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等,这些诗句把良田、茅屋等普通而又平常的意象赋予了美妙的意境,在平淡之中体现着美轮美奂的感觉。
2.采用叠词的形式
在陶渊明的诗歌中还可以看到很多的叠词,主要是一些形容词的重叠。比如在诗词中出现的“遥遥”、“荡荡”、“蔼蔼”等叠词,不仅表现出了景物的特征,同时也表达出作者对人生充满艰辛的惆怅之情,而“蔼蔼”更是在表现树木本身情况的前提下又体现了作者的一种心情。
三、陶渊明诗歌的主题
1.田园生活新主题
从最早《诗经》中以山水田园景物为起兴的诗作,到对山水田园景象铺陈描述的汉赋,山水田园风光一直作为诗歌中景物陪衬性的形式出现,直到玄风盛行,山水田园成为人们观赏游玩的必然之地,吟唱山水田园的诗作也开始出现,可始终还是借山水抒发一种玄思妙理。直到陶渊明田园诗的真正出现,田园风物才真正成为诗之主体,而陶渊明得以开创田园诗,与他“处”之生存状态有着很大关系。
田园是陶渊明在出处仿徨中寻求到的理想之境。陶渊明怀着儒家济世之志踏入仕途,可在他满怀热情投身政治之时却发现了政治上的诸多不如意及不顺心,于是在这种矛盾心境之下,出仕前的隐居生活成为自己追思的对象,美丽的田园对他产生了无穷的吸引力。“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始作镇军将军经曲阿作二首》其一),而这样的心情在几次出仕之后就更为强烈,终于在《归去来兮辞》中彻底宣唱出来。田园这一理想境界的寻得,使陶渊明诗中有诸多关于田园生活的述说,这正是“处”之状态对陶诗创作主题的影响。《归园田居》五首中所描述的这种真实的耕稼生活,使陶渊明避开了充满杀戮、劫夺和荒淫无耻的上层社会,获得了一种心理的宁静安适。
2.雅俗之间任自然
陶渊明不止是伟大的诗人,更是伟大的哲学家,他体味到人生的无常,感受到人生的苍凉,但却没有一味的去悲苦,而是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加以消释,那就是美酒和亲情之乐。若读书为雅,酒和亲情为俗,那么陶渊明就是在雅俗之间优游的快乐之人。清人伍涵芬说:“陶元亮《归去来兮辞》,一种旷情逸致令人反复吟咏,翩然欲仙。然尤妙于‘息交绝游’一句下即接云:‘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若无此两句,不将疑是孤僻一流,同于槁木乎?”这是“处”之生存状态对于陶渊明诗歌创作意象上的影响。后人萧统评:“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酒为陶诗中常见的意象,关于此种论述已多见于其他著作之中。“处”之精神状态使陶渊明在平淡的田园生活之中,更多的关注周围的人和事,其诗歌意象多为平时所见之物,菊花、野草、豆苗、南山等。因其常见,自然吟唱而不用细刻雕琢。
3.情真意远和落寞忧伤
陶渊明诗中体现情真,就如同苏轼所讲“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延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陶渊明诗的动人之处就在于他的“情真景真,事真意真”,这也是历代诗人不能超越他的缘由。
诗中体现意远。桃园的诗看似平淡却包含着深刻的哲理,这是陶渊明在生活中对人生、宇宙的深刻认识。也包含着作者深厚的情感,构成了“外枯中膏,似淡而实美”的风格特点。从语言层面看也有这样的特点,看似平淡无奇,但是都是经过作者一番裁剪经营得来的,只是藏巧于拙看不出来罢了。
陶渊明在生活中独创山水诗,同样也常常用来托物言志,以情托物。如“石浅水潺湲,日落山照曜。荒林纷沃若,哀禽相叫啸。”此时诗人通过对萧杀秋景的描写,来暗示自己遭到贬斥后那种落寞忧伤的情绪。他的山水诗中许多名句往往是在忧郁激愤、情感急迫之下发泄而成的,他的消极情绪是他的真情实感的流露,他的颓废忧郁的心态也是时代所赋予的。这也正是陶渊明的真实生活的写照。
参考文献
[1]刘士林.论陶诗的生命诗境[J].文艺理论研究.2002(05)
[2]张迪.贯穿于陶诗的思想是生命思索[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
[3]郭青林.论方东树的陶诗研究[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1)
李红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