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正确的“金钱意识”——我的班级管理实践与探索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一年级,金钱意识,班级管理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1-02 17:42
一天早上进校时,我看到一位一年级学生坐在校门外的地上“哇哇”大哭,其妈妈使劲拽也拽不动。见孩子不肯上学,孩子的妈妈生气了,责骂了几句后狠心离去。最终还是李老师强行将孩子领回了教室。问及哭闹的原因,这位孩子说,妈妈几天没有给自己1元零花钱。
其实,在我们班上,有少数学生也是家长不给钱不上学,要钱时毫无顾虑,多多益善;花钱时“毫不吝惜”,大手大脚。其主要原因就是一些孩子在物质上的攀比心理和家长的过度宠爱造成的。小学生有盲目消费的倾向,食不厌精,衣不厌丽,钱不厌多,玩不厌够。还有的学生竟用钱请人代做作业、帮忙打架等。甚至有个别孩子干出“偷”拿家里的钱这类不光彩的事情来。针对这些不良现象,我在家长会上呼吁,贫穷不是耻辱,家境贫困更应该培养孩子吃苦耐劳、自立自强的品质。家长千万别宠坏了孩子,让虚荣心会毁了孩子的一生。以上问题虽然不是特别严重。但我们要认识清楚问题的本质,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纠正这些毛病并不难。有关专家说,原因有三:其一,年龄较小的孩子,是非界限模糊,往往把花家里的钱当成一件理所当然的事;其二,有的孩子认为大人可以自主去做的事情,我也可以去做,爸爸妈妈可以自主花钱,我要钱,家长不给我或给的太少心存不满;其三,孩子本来是家里的一个平等成员,花钱确实无可厚非,但不能合适把握花钱的度。
长期以来,教师们比较注重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想政治教育,而对学生的“金钱意识”关注得不够。于是,学生的要钱、花钱行为就在一种缺乏引导的状态下进行着。因此,为了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有必要对他们进行金钱方面的引导和教育。根据几年的摸索,我认为,要培养小学生正确的“金钱意识”,主要应抓好以下三个环节:
一、通过巧妙的“挣钱”实践,培养学生的聚财意识
1.“做家务”行动
通过召开讨论会,让家长们明白“再富不能富孩子”的道理,并与孩子达成协议:孩子每天必须做一些家务活儿,才可以获取零用钱,否则,不再给钱。现在,我班大部分学生放学回家后,都能按“协议”做一些像洗碗、拖地板、倒垃圾、晾衣服等家务劳动,随后,家长按月发放“工钱”。
2.“变废为宝”行动
我们制定了一个班规,即谁有废纸要自觉地放到教室里的纸箱内,废物则放进垃圾筐里。班规实施后,每个学期班上靠卖废纸就有数十元进账。后来,班干们还借题发挥,号召全体同学把家里的旧报纸、易拉罐、牙膏皮等废旧品“充公”给班上,再拿去卖了换班费。为此中队长用专门的笔记本记账,到每学期结束时清算,将多余的钱存入银行,以备班级的重大开支。
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们亲身体会到金钱来之不易,因此,花钱不再大手大脚,也渐渐树立了“劳动挣钱光荣,自食其力光荣”的金钱观。
二、通过恰当的“省钱”实践,培养学生的理财意识
1.“抵制零食”活动
首先,我向学生们讲明多吃零食的消极后果。继而组织全班讨论,制定了班规:乱花钱买零食的做好事弥补,能够自我批评改正的给予表扬,被别人报告的则要在一星期内做两件好事证明自己改正缺点的决心。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这个以严格自律为主、互相监督为辅的举措收到了良好效果。我班学生基本上改变了过去乱花钱买零食的不良习惯。
2.“节约储存”活动
我要求学生每月都将填写的“零用钱开支表”交给家长审核,并要求他们每天省下一至五角,把省下的钱用于急需之处或有意义的活动。结果,学生们不仅不乱花钱去吃零食、买玩具,而且初步养成了“节约储存”的习惯。
实践证明,让学生有计划地省钱、用钱,不仅可以培养他们初步的艰苦奋斗的意识,锻炼他们合理支配钱财的能力,而且也增强了他们在学习等方面的自控力和计划性。
三、通过高尚的“花钱”实践,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用财意识
开展“结对子”活动。我组织学生与小朋友们“结对子”活动。同学们倾情投入,经常与没见过面的“伙伴”通信、通电话,交流学习情况,还把自己的一些书籍、学习用品等无偿寄给对方。当得知该校有一学生因家庭贫困而面临失学时,同学们纷纷解囊相助,把平时节省出来的零用钱捐出来,给她寄去作为买文具等的学习费用。这些团结互助的活动,使同学们深深体会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的道理。
开展“挣钱”、“省钱”、“花钱”的系列实践活动,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金钱意识,使他们懂得珍惜财物、节约用钱;另一方面对学生进行了爱学习、勤劳动、敢创新、无私友爱等思想品德教育。给孩子花钱是一门艺术,我们要从实际出发,看家庭经济条件和孩子实际需要,最重要的是要指导孩子怎样花钱。
李绍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