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策略分析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各学科都开始着力探索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作为基础学科之一,数学教学实践也涌现出一些新颖实效的教学策略,生活学教学即是其中之一。笔者结合自身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及县区教学科研立项项目,围绕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探究其生活化教学策略。

  关键词:农村;小学数学;生活化;策略

  数学学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学校课程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数学学科具有的应用性及抽象性的特征,往往会给小学生带来一定的学习障碍,使其产生畏难心理,更有的学生在数学学科面前,表现出兴趣不高,学习费力的现象。在此背景下,着力构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生活化数学课堂,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一、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概述

  小学数学课程新标准中提出,要把小学数学课程教学内容对准学生生活,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数学教学的生活化,创设数学情境,达到数学学科抽象性和生活化的统一[1]。小学数学开展生活化教学,改变了原有的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是基于素质教育和学生主体地位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既有助于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其数学实践及应用能力的提高。

  二、农村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教学实施策略

  农村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教学,作为我校致力探究的一项课题,已获得延平区教育科研立项,笔者结合项目科研情况,总结出以下几点实现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方法策略。

  1.在课堂教学中导入生活化问题

  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存在紧密关联,生活中的问题常常都带有数学的影子,日常生活中就蕴含着众多的数学知识。作为小学数学来讲,应充分利用数学和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导入生活化问题,创设数学学习的生活化情境,使小学生在轻松随意的学习气氛中接受并掌握有关的数学知识。

  比如,在学习”圆角分”之间的转换关系时,教师可以将小学生进行分组,让其模拟买文具的过程,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又能借助富于生活气息的购买行为,达到数学知识紧密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教学效果。

  2.在教材处理上采取生活化原则

  小学数学教材在内容上虽然已经固定,但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数学基础和学习能力,将其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采取生活化原则,优化整合教材的内容,做到既不脱离教材,又走出原有教材内容的局限,通过教材内容的生活化处理,促进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高效化。

  考虑到农村学生的生活经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农村小学数学教材内容表述上,通过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更能够调动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更好更快地完成既定教学目标[2]。

  例如,在学习“比例分配”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将例题中的内容替换为农村常见常用的农药配制问题。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情境:假如家中要给玉米喷撒农药,药液与水之间的比例为1:2000,购买药液50克,那么,可以配制药水多少克?需用水多少克?由于学生在农村生活中经常接触农药喷撒这一现象,因此,学生的探究兴趣就较高涨,学生动脑动手的积极性得以提高,一方面有助于这一部分数学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又能够培养学生科学种田的意识,达到一举多得的教学效果。

  再比如,在学习“统计”方面的知识时,可以结合农村生活实际,让学生回家统计家中饲养的鸡、鸭、鹅等动物的数量,在课堂上对统计情况加以说明。在学习“克与千克”时,提醒学生注意身边食物包装上的数字,让学生对自己比较熟悉的方便面、酱油、食盐等物体的重量进行统计,通过亲自体验,明白15克、50克、500克等数字的“重量大小”。

  此外,涉及到“利润”等知识,可将这部分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请家中种有蔬果的同学回家向父母获取各种数据,由教师汇总后,设计以下问题:同学X家今年收获苹果1万斤,每斤可以卖到3元,果园人工费用花费6000元,苹果农药喷洒支出及苹果包装支出为4200元,那么,请同学们一起计算该年X家苹果种植的利润是多少?由于这些内容与农村生活紧密相关,可以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3.在知识应用上提高生活化意识

  教学活动提倡学以致用,作为数学知识来讲,只有将其在生活中加以运用,才能真正体现数学的意义和价值,也才能培养学生分析及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摆脱原有的数学知识单一灌输及机械演练教学思路,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中可以用到的数学知识,提高数学应用的生活化意识,真正发挥出数学的应用价值。

  例如,在了解接触到“圆”这一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观察并分析有哪些物体具备“圆”的特点?在学习“正方体、立方体及圆柱的体积”等内容时,教师也可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相关的实例s。在涉及到“对称”知识时,生活中也不乏符合对称特征的各种物体,教师也可鼓励学生多加观察。

  在学习数字加减法时,针对简单数字,教师可以通过借助生活中的物品让学生自主演示,既可将生活中的纸牌带入课堂中,通过扑克牌中的数字进行加减法的学习,也可以提醒学生保留超市购买东西的小票,对自己的消费情况进行数字计算。针对数字较大的加减运算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使用计算器加以计算,除了课本习题中的相关数字,还可让小学生对家里的生活费用开支情况,通过计算器进行计算。

  再比如,通过运用火柴棒,可以让学生摆出10以内的数字,提醒学生注意每个数字需要用掉几根火柴棒,然后教师再提醒学生,通过挪动火柴棒的次序数量,可以得出另外的数字,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可以直观地观察到数字间的转化,从而深化了对数字加减知识的认识。通过将数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内容加以印证,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乐趣,在学以致用中培养锻炼学生的数学实际运用能力。

  结语:

  小学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间存在着极为紧密的关系,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通过在教学中多方面融入生活化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又要根据农村生活环境,选取具有农村生活气息的教学素材,提高学生数学实际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郝润丰.创造生活化数学课堂引领农村小学课程改革[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4,(z1):54+55.

  [2]刑振霞.生活味,让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活起来[J].小学教学参考,2012,(30):42.

  郑祥拥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