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愿要一颗圣心——查尔斯·狄更斯《圣诞颂歌》(A Christmas Carol)传递的价值观

  迷茫的漫天大雪,马路上穿行的急匆匆的人群,教堂传来的隐隐约约的钟声,环绕着彩灯的五光十色的圣诞树。以及暖黄色灯光包裹着的温馨的小家,和炉子里翻动着的烤火鸡,晶亮透明的圣诞布丁。——平凡不过的西方圣诞节。

  写圣诞故事,前有古人,绝不是狄更斯首创。有的文学评论干脆直书:“《圣诞颂歌》断非狄式佳构”。偏偏这小册子却红遍大江南北,经久不衰。在《圣诞颂歌》出版的维多利亚时代,圣诞节并不为很多英国人所知。然而,在书中的情节和人物在西方家喻户晓后,故事中的一些情节成了圣诞节的约定风俗,诸如家庭团聚、互换礼物、圣诞餐饮,维多利亚女王也读过这部小说。一百多年来积聚的“人气”使得这篇《圣诞颂歌》成为狄更斯的小说中最深入人心的一部。文学评论家认为,《圣诞颂歌》的发表是狄更斯的创作生涯中的重大转折点;而社会学家则相信,这部作品深刻地改变了现代圣诞节在西方世界的地位和价值,甚至“圣诞快乐”的说法也是由此而得以流行的,狄更斯本人也因此被称为“发明圣诞节”的人。

  朱绩崧先生在他为《圣诞颂歌》写的导读中说道:“书的情节很小儿科。”话是不错的。

  狄更斯的这本小册子在今天看来,情节的确简单:资本家斯克鲁奇是不折不扣的吝啬鬼,为人尖酸刻薄,心肠冷硬。他周围所有的人都对他“敬而远之”。在这一年的圣诞夜,他死去多年的合伙生意人马利的鬼魂忽然出现在他面前,并警告他如果继续铁石心肠作恶,死后会有很严重的后果。而后三只鬼魂(分别是:“过去圣诞节之灵”,“现在圣诞节之灵”,“未来圣诞节之灵”)用神力带斯克鲁奇游历了“过去”,“现在”和“将来”。故事的终了,斯克鲁奇终于觉醒,他终于明白是自己昔日的所作所为而失去了爱情、幸福、快乐和生命,成为了一个乐善好施的人。我们在圣诞末尾,终于看到了圣心的救赎。

  可以说,《圣诞颂歌》的构思并不高明,但是它却有经久不衰的魅力,超越了西方作家同类题材的作品(如:勃朗宁(Robert Browning)名诗《圣诞前夜》(Christmas Eve)。我认为,要点在于,这篇作品深刻的核心在于人性中的真善美,简单的情节却能唤起一般读者的共鸣,以及潜藏在人性中的天生的善意。不工诗,不工玄,将其根基扎根在了最宏大的命题——人性的善恶里。在整部作品中,狄更斯先生进行诸多场面的营造,在交错的时间里,归结为一点:我们要追求的,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

  作品中,人性的真善美与扭曲的拜金主义无时无刻不在进行激烈的矛盾冲突。

  斯克鲁奇,疯狂的守财奴,尖酸刻薄,铁石心肠。我把他看做是极端拜金主义,良心泯灭的象征。

  他的外甥,以及周遭的人,则浑身上下闪烁着人性的光辉。他们身上的品质则是同情心,善良的理念。

  在第一节歌里,狄更斯写道:““圣诞节是胡闹,舅舅!”斯克鲁奇的外甥说。“你的意思不会真的是这样吧,我相信!”

  “我的意思就是这样,”斯克鲁奇说。“快乐的圣诞节!你有什么权利可以快活?你有什么理由可以快乐?你是够穷的了。”

  “得了,”他的外甥快活地回答说。“你有什么权利可以不快活?你有什么理由可以闷闷不乐?你是够富的了!””

  这是我们能看到的小说中人性与拜金主义的最直接的论战之一。斯克鲁奇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为金钱不顾一切,认为金钱不仅万能,而且是衡量一切行为的标准。由金钱来决定你是否应该快活。这种逻辑遭到了书中所有人物的唾弃。

  当外面来的两个办事员请求斯克鲁奇慷慨解囊救助穷苦人时,这位资本家却说:“难道没有监狱吗?”“贫民习艺所呢?”人心冷酷竟如此!情愿让穷苦人关进监狱或者进习艺所过着非人的生活(习艺所名义上是教人一门可以赖以谋生的技术,实际生活非常艰苦,因此很多贫民宁愿干什么都行,也不愿进习艺所。狄更斯在他的作品《奥利弗?退斯特》中有详细的描述),也不愿从他的资本中抽出一点用于施舍。

  狄更斯最精彩之处,就在于三只鬼魂带斯克鲁奇游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设计。

  在“过去”的畅游中,斯克鲁奇看到了过去的自己,在学堂边上一个人孤零零的幻想着那些文学作品里的人物,还有当他自己还是一个小学徒时在老费希伟家的宴会。随后斯克鲁奇又看到了再老一点的自己,他拒绝了自己心爱的女子,但因为女子没有嫁妆,他拒绝了她。斯克鲁奇失去了他的真爱。在这一节中,斯克鲁奇已经的心境已经开始出现微妙的变化。他对鬼魂面带悔意地说:“昨天夜里,有个小孩在我门口唱了一支圣诞颂歌。我当时真应该给他点什么。”

  在第三节歌中,“现在圣诞节之灵”带斯克鲁奇去看了现在人们过圣诞节的场景。在外甥家里,年轻人们愉快地度过了圣诞节,并且不时讥讽斯克鲁奇。在斯克鲁奇的债务人家中,斯克鲁奇亲眼目睹了因为他的骄横跋扈给那户贫苦人家带来的经济压力与痛苦。本来,如果他逼得不是那么紧,那户可怜的人家不会在圣诞夜还过得那么提心吊胆。

  在第四节歌中,“未来圣诞节之灵”带斯克鲁奇去了未来,斯克鲁奇看到了自己人生的终点:无人送终,一些人在他死后把他家中的所有值钱的东西抢走,却对他的遗体不闻不问;他的债务人则把他的死亡看做福音。在目睹了自己的报应以后,斯克鲁奇的心灵终于获得了救赎。

  纵观全文,狄更斯一则以第三人陈的角度陈述了整个事件的经过,使得读者能够比较客观地评价斯克鲁奇这个人物形象,继而唤醒了读者心中对极端拜金主义思想的批判而抵触的情感。二则通过“未来圣诞节之灵”之力展现了如此作恶之人的凄惨结局,让人心为之一颤,借助非人外的宗教神力(上帝与鬼魂),使得作品更加具有神秘色彩。

  莎士比亚说:“善良的心地,就是黄金。”狄更斯所传递的主旨,就是“与人为善”的和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人性的真善美,永远是这世上不变的真理。圣心的沉静,绝不能被金钱的铜臭味淹没,决不能被利益覆盖。

  ——这世界本应多一点人情味。

  这是死去的老马利的答案,是觉悟后的斯克鲁奇的答案,是外甥的答案。是狄更斯的答案,也是所有读者应该给出的答案。

  摒弃一切世俗的偏见,怀着一颗沉静的圣心,把那些比他们卑微的人真的是看做走向坟墓的旅伴,而不是高高在上,颐指气使。

  圣诞节的真正含义,即是劝导人们互助互爱,学会感恩。

  参考文献【Works Cited】

  [1]Dickens,Charles。《圣诞颂歌》。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向璐瑶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