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融合的路径研究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心理素质,大学生,职业生涯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1-02 16:25
摘要:目前,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分析了两者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对两者的融合路径进行了探究,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同时,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积极作用的发挥。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职业生涯;路径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2015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749万人,再创新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而有调查发现现在的大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信仰迷茫、理想信念缺失,就业观念落后,价值取向混乱,诚信意识淡薄,心理素质较差等问题,严重影响着他们的生存、成长空间,因此,需要学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生涯教育,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方法与途径。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现状
为了更好的了解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现状,通过对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百度等网络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篇名和关键词分别进行搜索,获取了论文和新闻报道。通过对这些信息的进一步分析,以及对在校大学生思想状况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状况调研,发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很多新的特点。
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主要呈现出积极向上的良好态势,具有较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创新意识明显增强。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大学生主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热情有所降温;在入党动机不纯;价值取向趋向多元化,对社会认知失衡。针对当代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上所出现的新情况,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应该认真思考和研究如何在新形势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式、方法,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
2.职业生涯教育的研究现状
随着毕业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日益突出。与国外相比,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正处在起步阶段,目前各高校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也越来越重视,加强建设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同时也开展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从各方面努力促进大学生成功就业。从目前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来看,在课程设置、师资配置、目标定位等许多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的融合研究现状
已有研究发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容是相互交叉融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有利于规划好自己未来的人生,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梦想。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则是要帮助学生按照自己的能力要求来找到适合的工作,更重要的也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进而构建自己的择业观,规划好未来的发展方向。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的进程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对学生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同时,首先要引导学生有正确的价值观念,进而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并利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多样性、灵活性和实用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两者的进程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二、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1.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1 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挑战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面向对象和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微信、微博、QQ群、QQ空间、贴吧以及各类网站等现代化的多媒体,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教育方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此时我们也要与时俱进,传统载体与新载体必须融汇发展,跟上时代步伐,创新教育方法。
1.2 多元文化冲突下,部分大学生价值观模糊
在社会转型期,文化的多元化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大学生虽然可以从中吸取各国的文化精髓,不断发展自身的个性,但是他们对社会主导价值产生了不同的认识,价值观变得模糊。为了能够更好的应对多元文化下的挑战,高校必须不断扩展教育的内容与方法,使大学生加强对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了解与学习,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
1.3 道德认知和行为脱节
道德是一种特殊而且重要的社会意识形态,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时刻遵守道德规范。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有下降趋势,中华民族的道德传承面临危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每一个大学生必须要履行的职责,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大学生的成长发展。
2.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2.1 思想上对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性不够,职业生涯规划有利我们给自己明确的定位,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同时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的长期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当今大学生只有模糊的职业生涯规划或者根本就没有。 2.2 缺乏科学有效的职业生涯教育方法
科学有效的职业生涯教育方法对当今大学生来说非常重要,高校必须要有自己的一套完善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要从教育体系、管理体系与服务体系这三大体系来不断的完善与创新,最终形成更为科学、合理、有效的职业生涯教育方法。
2.3 指导教师、学生缺乏必要的社会实践经验
社会实践经验对我们来说十分重要,然而高校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确实存在着指导教师和学生缺乏必要的社会实践经验的事实。因此学校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学习与交流。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机融合的路径分析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的有机融合,会有效促进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因此,本研究发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有效开展此项工作。
1.搭建平台,增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学校应该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实习基地建设、各类创业竞赛、就业创业宣传等帮助学生搭建平台,建立学生就业创业机制,鼓励和指导大学生创业,加强对专兼职教师的培养,对有意愿创业的学生,建立学生创业数据库,培养积极的创业风气;鼓励学生积极就业,培养学生先就业后择业的正确的择业观。
2.注重融合机制的建立,不断创新教育途径和方法高校开设的课程因充分考虑与社会的接轨,特别是应用类课程更是如此,老师不仅应该做好学生知识的传授者,也应该做好学生就业的引导者;学校要重视学生职业规划课的开设,课程内容要多样化等。在课程开设方面,可以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相互渗透的课程机制,充分发挥课堂的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教育功能,深入地对大学生的职业发展观念进行引导,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课程中加强大学生的职业理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以及大学生对劳动法规教育、创业教育等。
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与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队伍的相互补充、融合机制,积极鼓励思想政治专职人员参与到学生的就业创业指导中来,明确并完善成员之间的合作机制,营造和谐团队文化。同时,明确团队规范,建立促进教师之间互动交流、相互学习的机制,如集体备课制度、教师互听课制度、专题讲学制度等。
在个体指导方面,建立个体咨询与团队咨询相交叉的辅导机制,设立专门的职业咨询平台及时发布就业创业的政策和趋势。接受来自学校个人或者团队的咨询,必要时应提供相应的指导和帮助。
3.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基本出发点,以职业生涯教育为平台构建长效体系
构建长效体系主要可以从理想信念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教育三大平台出发。理想信念教育主要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是确保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更清晰的认识自我,不断增强挫折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性,为合理规划自己的认识及未来发展做好心理准备,同时,配合以职业生涯教育为平台的构建的长效体系,做好大学生生涯规划的辅导计划;建立全面的、长期的、动态的生涯辅导长效机制;将生涯教育纳入常规的教学任务中去,建立学生的后期发展档案。
4.在职业生涯教育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现代社会的市场经济、多元文化发展带来的新问题导致了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也对思政教育工作提出来新要求、新途径,而在职业生涯教育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一条有效途径。
在不同的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的育人功能有所不同,在入学阶段,主要是帮助大学生适应大学生活,树立远大理想和目标;在日常教育阶段,主要是帮助学生不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综合素质和能力;在毕业阶段,则重于就业教育和指导。另外,大学生涯教育不仅是针对大学生的毕业阶段,它是贯穿大学四年始终,将教育与服务相结合,最大可能的满足大学生的自我发展需求,实现自我价值。所以生涯教育与思政教育同时贯穿大学生的四年求学生涯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同步发挥重要作用,这就更需要将这两种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
参考文献:
[1]王瑞.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建设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
[2]陈元元.论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
[3]张颖颖.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2.
[4]闫蓉.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现途径初探[J].高校讲坛,2014年第15期.
[5]范彦,金鑫.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指导原则及实现途径[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
[6]刘伟.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2014年第3期.
[7]邓泽军,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与心理健康之统筹观[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
[8]赵磊波.论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4年第5期.
[9]白欢妮,赵佳,许鹏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及其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研究,2011年第7期.
贾普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