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研究

  摘要:地方经济的迅速发展对高职院校的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现状、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方法、高职院校的未来建设与发展三个方面展开,文章着重探讨了高职院校如何从找准办学方向、创新办学思路、提高办学水平、凸现办学特色入手,不断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高职院校的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息息相关。所以其办学的理念和人才培养方向必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在人才的数量、质量、结构上满足现实需求。但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实际办学中,有诸多方面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只有服务于地方社会服务经济的发展,才能促进学校自身的发展,才能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1]

  一、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服务的现状

  1.高职院校办学定位不够明确。职业教育发展不能背离本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高职院校办学必须考虑能够为地方和行业提供人才支持和技术支持,贴近地方和行业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部分高职院校在如何对接行业、企业发展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上的目标定位并不是很清晰。体现在具体培养方向上,是趋向于高等教育,培养通用型、基础型的人才,而不是趋向于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

  2.专业设置脱离地方经济发展需求。高职院校的少数专业由于历史的缘故,设置时间较长,办学力量雄厚。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些专业所对应的行业要么逐渐被淘汰,要么就是更新升级,但是高职院校考虑到引进了师资,建设了大量的教学设施,在生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仍然人为地保留下来。从整个学校的范围看,也是专业类型少,院系(专业)设置不合理,这势必不能适应地方支柱产业和优先重点发展行业的需求,不能做到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课程知识陈旧,未能及时更新,而且重“教学”轻“实践”,没有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学生掌握的实操技能有限,社会服务能力较弱。[2]

  3.教师社会服务理念落后,缺乏灵活的服务机制。多数高职院校是从中专(技)升格而来,办学理念还存在中专(技)单纯的教学模式,没有意识到社会服务工作的重要意义,在管理中还存在重教学、轻科研服务的观念,教师社会服务意识薄弱,缺少激励机制。部分教师社会服务意识薄弱,认为教师的职责在于“教书育人”,与企业的联系较少,认为开展社会服务与己无关。另外,学校缺少社会服务方面的激励机制,无法激发教师进行社会服务的积极性。教师都是关起门来搞科研,其所得到的科研成果往往以论文的形式发表,未能服务于地方的经济发展,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不利于学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发展。

  二、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方法

  1.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方向,转变办学理念。

  高职院校在发展认识及具体办学定位上,要充分认识到高职教育既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种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高等教育类型。其与普通本科高校相比,既有层次上的差异,更有类型上的不同,不能以建设研究型大学为目标,而是要与本科院校错位发展。否则,必然带来学术型人才大量过剩而技术应用型人才严重短缺的问题,造成社会人才结构的失衡[3]。2.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支撑点,创新办学思路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遵从职业教育规律、凝炼发展特色、提升办学水平、增强育人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的必由之路,也是全世界高职教育发展的共同取向。高职院校唯有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不断创新办学思路,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才能在教育体制改革中实现创新,形成自己的活力和竞争力。

  学校设置专业和课程不能单纯地考虑自身教学的需要,要多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角度考虑专业和课程设置,与企业及行业共同开发为产业、行业、企业所需要的专业和课程,增强专业和课程的吸引力。学校校内实训基地不仅要满足学校教学的要求,也要满足企业特别是行业培训人才的需要,增强软硬件设施的吸引力。

  3.建立和完善社会服务机制,增强教师的社会服务意识。社会服务的主体是高职院校的教师。高职院校应重视教师的学历和职称提升、继续教育,尤其要重视教师实践和社会服务能力的提高。高职院校要主动和行业、企业、政府相关部门联系,建立教师实践管理制度,采用脱产挂职、业余兼职等多种形式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并引导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参与到企业的生产管理和经营一线,提高实践能力和双师素质,强化教师的社会服务意识,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三、高职院校的未来建设与发展

  1.高职院校建立社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要搞好“三个对接”[4],即育人理念与企业用人理念的对接、实践教学环境与企业生产环境的对接、评价标准与企业质量标准的对接。要做到三个紧贴,即紧贴市场需求设置专业,紧贴岗位设置课程,紧贴用人单位需求培养人才。要坚持四个面向,即坚持面向社会开放广泛利用社会资源同时为社会提供服务,面向教学过程开放着力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面向世界开放学习国际国内先进技术知识,面向未来开放抓好企业、行业发展的提前量。

  2.建立一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教师队伍高职院校采取措施要促进教师对本专业技术流程、专业前沿的学习和掌握,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密切联系,使专业办学和社会服务更具针对性。高职院校不仅要积极创造条件,还要制定和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使教师参与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工作成为常规工作。

  3.建立高质量高效益的实训基地高职院校要在建立校内实训基地的同时,积极开展合作办学,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国外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和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教训表明,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要大力提倡走校企、校所(研究所)、校场(农场)共建联办的道路,实现共建双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双赢。

  总之,各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到服务地方经济既是高职院校的办学使命,也是时代发展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安学敏等.对高等院校的社会服务职能之若干思考.宁夏大学学报,2011,1.

  [2].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0-2015年).

  [3].孙廷埙.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的策略研究.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4].周群.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4).

  [5].任君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战略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1).

  王炳强 左媛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