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学切近生活化的思考

  摘要:化学作为实用性较强的学科,课堂教学中切近生活化尤其现实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文章结合一线工作经验,思考高中化学教学切近生活化的思路,提出了化学知识与生活现象相联系,为学生新知识的构建奠定基础;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提升生活中化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化学知识与生活问题相联系,有效解决概念性问题的解决能力;化学知识与生活资源相联系,切实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以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化学;生活化;教学

  一、前言

  化学是高中阶段学习的重要科目,作为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与生活实际有着更大的联系。由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线教师一定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适时开拓学生视野,发掘有用的教学物件,逐步的实现高中化学生活化、实用化,将更多的化学知识充盈整个课堂,确保化学课堂学习的高活力。正是处于此初衷,高中化学教学切近生活化有着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将更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转化,更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文章由此展开论述,以供参考和借鉴。

  二、高中化学教学切近生活化的思考

  1.化学知识与生活现象相联系,为学生新知识的构建奠定基础

  以往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教师普遍喜欢自学科的角度提出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多数高而空,学生感知能力较差,必然决定很生疏。实际上,走近课堂的学生们,知识储备不是一张白纸,同样有着更丰富的生活经验。由此,教师应该抓住学生那些丰富的生活阅历,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进行探究的热情和动力。尤其在新知识的学习中,应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事实佐证,进行有效的旁征博引,保证学生在抽象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概念和规律的有效认知。由此,必须将知识和生活有效联系起来,为学生构建新的认知提供有力的支撑。比如:生活中为什么不能将豆腐和菠菜一块煮?有的学生可能说,两种食材混合水煮,将破坏其营养成分。有的学生可能说,两种食材水煮,医学角度上讲是产生结石的根本原因。实际上,从化学学科的角度来看,菠菜中含有丰富的草酸、草酸钠,豆腐中还有丰富的钙盐,比如:硫酸钙。两者混合水煮情况下,容易发生复分解反应,形成草酸钙沉淀物,经食用后人体不易消化吸收,容易产生结石。这些与学生自身健康密切相关的实例,只要列举1-2条,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被调动起来,关键是将更好的理解到化学学习的重要性。

  2.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提升生活中化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我们生活的大千世界,存在的化学现象是比比皆是。如果我们没有发现的眼睛,很多知识现象在我们的面前将熟视无睹。而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我们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主动意识。比如:因为化学的存在,我们的房子有了五彩的装饰。生石灰浸水变熟石灰,熟石灰挂在墙皮上,覆盖泥土的黄色,使整个房屋变得整洁明亮,这些都是碳酸钙的“功劳”。化学加工钢铁,我们有了铁制品;化学提炼石油,汽车有了燃动力;化学煅烧陶土,房屋有了漂亮的瓷砖表面。而这些司空见惯,不宜被发现的化学现象,如果能够很好的应用的化学课堂教学中,将有着很好的启发性、代表性和应用性。如果能够将其有效转变为化学问题,使之走向课堂,必将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样,在化学试验中,如果能够很好地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试验比较,想必在学生眼里这将更加贴近生活,更有亲切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动机,更好的理解所要掌握的文化知识。比如:

  3.化学知识与生活问题相联系,有效解决概念性问题的解决能力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很多概念的是抽象的,如果不与实际生活问题相联系,仅靠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是很难理解的。针对抽象化问题的解决,我认为将生活中的问题引入课堂教学,将有着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截取生活中针对性的问题,通过针对性地实验给予突破,得到有效解决后,将其中的思想方法横向移动到所有讲授的概念知识中去,进而为概念的学习提供支撑。实际上,生活中的学生,成长中会自发地形成对周边世界的偏知,这些概念的形成与科学概念存在很大的出入,对于知识的掌握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比如:浓硫酸可点燃酒精灯,很多学生认为不可能。可以通过玻璃棒蘸少许浓硫酸,接触放置玻璃片的粉末钾,接触酒精灯灯芯,一会酒精灯就会燃烧起来。所以说,酒精灯周边热量达到一定的燃点,在不接触火焰的情况下,也可以燃烧起来。而实际上,这就是一趟用生活实例进行概念授课的最佳实例。

  4.化学知识与生活资源相联系,切实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

  化学实验作为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能将实验材料与生活中的资源有效联系起来,将确保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加切近生活。进而消除那些畏惧化学神秘感的恐惧心理,更顺应了学生好玩、爱动的心理特征,使其在玩耍中感受化学实验的魅力所在。同时,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元件做实验,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创造出最新的思路、设计、方法、途径等等。而在完成实验的同时,较实验室环境下将获得更多的前期制作经验,这也是有关技能及能力获得不可缺少的练习体验。而且,有资料证实:这些前期经验的获取,实际上同时传播着非语言的教育信息,为化学实验的进行增添了必要的物化信息源,增强学生的投入意识,获得良好的首次效应和动手欲望,不自觉的程序逻辑式实验成为灵活的、自觉的探索性实验。这种成功的体验和喜悦,能持久地保持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对真理的探索。

  参考文献:

  [1]刘秀玲.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的思考[J].成功(教育).2012(06)

  [2]李鑫永.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的策略探究[J].新课程(中学).2013(11)

  [3]姜晓峰.成才视野下高中化学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研究[J].成才之路.2013(34)

  [4]丁春羊.在探究中发现——高中化学探究式教学分析[J].新课程学习(中).2013(11)

  [5]李百双.关于高中化学课程教学现状及其趋势分析[J].新课程(中学).2014(02)

  李楠 董冬梅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